|
寄題何戢秀才琬琰堂 / 作者:張耒 |
幽人筑淇澳,不與世相聞。
獨攜千卷書,過于骨肉親。
辛苦作室堂,插架如魚鱗。
時時體不住,一遇千載人。
山川兵火后,墟廟金石存。
消磨余紙墨,幻滅去無痕。
功名但如此,知子道可尊。
不遺世一毫,以全與其身。
包丑傅黛膏,百態售笑顰。
誰能雙蛾眉,閉戶自貴珍。
鄙人有夙尚,愿與幽侶敦。
他年抱健犢,聽嘯入蘇門。
|
|
寄題何戢秀才琬琰堂解釋: 《寄題何戢秀才琬琰堂》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幽人筑淇澳,不與世相聞。
獨攜千卷書,過于骨肉親。
辛苦作室堂,插架如魚鱗。
時時體不住,一遇千載人。
山川兵火后,墟廟金石存。
消磨余紙墨,幻滅去無痕。
功名但如此,知子道可尊。
不遺世一毫,以全與其身。
包丑傅黛膏,百態售笑顰。
誰能雙蛾眉,閉戶自貴珍。
鄙人有夙尚,愿與幽侶敦。
他年抱健犢,聽嘯入蘇門。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寄題何戢秀才琬琰堂
隱居者在淇澳筑室,不與世人相知。
獨自帶著千卷書,比親人還親近。
辛苦地建造這個書房,書架上擺滿了書,像魚鱗一樣密密麻麻。
時常感嘆自己無法把握時代的變遷,卻在某個時刻遇到了千載難逢的人。
山川經歷了戰亂,廢墟中的廟宇和金石碑刻依然保存著。
消磨了許多紙墨,但這些文字和畫作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功名只是如此,知道孝道才是最值得尊重的。
不留下世間一絲一毫,只為了全心全意對待自己。
包括丑角和傅黛膏在內的各種姿態和笑顰都在售賣。
誰能擁有雙蛾眉,閉門自貴珍視。
我這個卑微的人有自己的追求,愿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親密相處。
將來抱著健壯的犢子,聽著它的嘯聲進入蘇門。
這首詩詞表達了隱居者的心境和追求。他選擇隱居淇澳,遠離塵囂,不與世人相知。他獨自帶著千卷書,將書房建得辛苦而精致,對書籍的珍視超過了親人。他感嘆自己無法把握時代的變遷,但在某個時刻卻遇到了千載難逢的人。詩中還描繪了山川經歷戰亂后的景象,廢墟中的廟宇和金石碑刻依然保存著,但文字和畫作已經消失無蹤。詩人認為功名只是表面的東西,真正值得尊重的是知道孝道。他希望不留下世間一絲一毫,只為了全心全意對待自己。詩中還提到了丑角和傅黛膏等各種姿態和笑顰的售賣,以及希望擁有雙蛾眉的珍視。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的追求和愿望,希望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親密相處,將來抱著健壯的犢子,聽著它的嘯聲進入蘇門。整首詩詞以隱居者的心境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為主題,表達了對世俗功名的淡漠和對內心追求的堅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