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上維道祈雨有應 / 作者:張耒 |
江鄉長夏亢陽驕,太息秋原稻穗焦。
暑氣暮收秦地火,雨聲秋響浙江潮。
夜齋涼送檐間滴,曉枕清聞竹上飄。
椒醑禮神慚德薄,圣朝當寧四時調。
|
|
和上維道祈雨有應解釋: 《和上維道祈雨有應》是宋代詩人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鄉長夏亢陽驕,
太息秋原稻穗焦。
暑氣暮收秦地火,
雨聲秋響浙江潮。
夜齋涼送檐間滴,
曉枕清聞竹上飄。
椒醑禮神慚德薄,
圣朝當寧四時調。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夏季的酷熱、干旱和祈雨的場景。詩人描述了江鄉在炎熱的夏天陽光明媚、氣溫驕陽似火,使得田野里的秋原的稻穗干焦。暑氣彌漫的時候,秦地的火災頻繁,而雨聲則在浙江潮汐中回蕩。夜晚,詩人在涼爽的齋房中聽到屋檐上滴水的聲音,清晨則聞到竹子上飄散的清新氣味。詩人感到自己的祭祀雖然用上了香料醇美的美酒,但心中卻覺得慚愧,深覺自己的德行不夠高尚。最后,詩人呼吁圣朝應該平衡四時的調和,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勾勒出夏季的炎熱和干旱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對雨水的渴望。詩人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通過描述亢陽和秋原的對比,以及暑氣和雨聲的對比,呈現出酷熱與干燥與渴望雨水之間的強烈對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焦躁和渴望。
詩中的描寫細膩而生動,通過描繪夜晚齋房中的涼爽和清晨竹林中的清香,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清新、寧靜的氛圍中,給人以舒適和愉悅的感覺。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穩定的期望,呼吁圣朝能夠調和四時,以保持社會的和諧與安寧。這種呼吁體現了詩人對社會秩序的關注和對人民福祉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總之,《和上維道祈雨有應》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夏季的炎熱和渴望雨水的情景,通過對比和細膩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焦躁和渴望,同時也展現了詩人對社會穩定的關注和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