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歌子 / 作者:蘇軾 |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借君拍板與門槌。
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卻愁彌勒下生遲。
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
|
|
南歌子解釋:
《南歌子·師唱誰家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師唱誰家曲,
宗風嗣阿誰。
借君拍板與門槌。
我也逢場作戲,
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卻愁彌勒下生遲。
不見老婆三五,
少年時。
詩意:
這首詩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調侃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人通過描述各種角色和場景,暗示著人們在社會中的扮演和自我認同。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運用戲劇元素和對比手法,展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和人生境遇的獨特見解。詩的開頭,“師唱誰家曲”,描繪了一位歌唱家出場的情景,引出了后面的反問,“宗風嗣阿誰”。這里的“宗風”指的是傳統文化的風格和傳承,而“阿誰”則是對不明確的人物的提問。通過這種方式,詩人在暗示人們對傳統文化和身份認同的追問和思考。
接下來的幾句“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詩人以自嘲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在社會中扮演角色的無奈和對于人生的戲謔態度。他暗示自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借助別人的掌聲和指導,才能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合乎規范。這也可以理解為對現實世界中虛偽和表面功夫的嘲諷。
隨后的兩句“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通過對溪女和山僧的對比,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中人們的虛偽和偽裝。溪女偷偷地瞥眼,山僧卻假裝不動聲色,這里表達了對人們表面行為和真實內心的對比和思考。
最后兩句“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詩人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表達了對于時間流逝和生活中遺憾的思考。詩人擔心自己來世轉世為彌勒佛下凡的時機會很晚,無法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年少時的美好時光,從而暗示了對于時間的無奈和對于人生的遺憾。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戲劇化的手法和幽默的語言,表達了對現實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它揭示了社會中人們的虛偽和偽裝,以及對于時間流逝和生活遺憾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