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下幽草 / 作者:張耒 |
烈日三萬里,所至壞金石。
嗟哉庭中草,獨不改佳色。
日中雖暫萎,晨露發鮮碧。
深根通九地,變化有微測。
應知一氣移,不得常炎赫。
|
|
堂下幽草解釋: 《堂下幽草》是宋代詩人張耒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堂下的幽草在烈日照耀下仍然保持著美麗的景象,表達了草的堅韌和生命力的主題。
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烈日三萬里,
所至壞金石。
嗟哉庭中草,
獨不改佳色。
日中雖暫萎,
晨露發鮮碧。
深根通九地,
變化有微測。
應知一氣移,
不得常炎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烈日照射三萬里的距離為背景,描繪了庭院中的幽草。盡管烈日照耀,金石都會受到破壞,但草卻保持著它原本的美麗。作者感嘆庭院中的這些草,它們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下依然保持鮮艷的顏色,表現出它們的頑強和生命力。
詩中提到,盡管在正午時分草可能會暫時枯萎,但清晨的露水使草重新呈現出鮮綠的顏色。這反映了草的生命力和恢復能力,即使暫時遭受逆境,依然能夠重新煥發生機。
詩中還描繪了草的生長狀態。它們深深扎根于地下,通達九重地府,表明它們的生命力源源不斷,具有廣泛的生長能力。同時,草也在微妙的變化中展現出不同的特點,這體現了草本身的多樣性和變化的本質。
最后兩句表達了一種思考,指出草的生命力是由于氣候的移動而產生的。草在變化的氣候中,無法保持常年的炎熱狀態。這也可以引申為人類生命中的變化和無常,與草的堅韌相對照。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庭院中的幽草,表達了草的堅韌、生命力和變化的主題。它鼓勵人們在逆境中保持堅韌,同時也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