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八日四首 / 作者:張耒 |
收燈城市接荒村,翁媼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緩驅白牯出柴門。
|
|
正月十八日四首解釋: 《正月十八日四首》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收燈城市接荒村,
翁媼耽眠日已暾。
何事牧童能早起,
緩驅白牯出柴門。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正月十八這一清晨的景象。城市和農村逐漸收起了夜晚的燈火,老人們仍沉浸在懶散的睡眠中。然而,牧童卻能夠早早起床,悠閑地趕著白色的牛,推開柴門,出去采集柴火。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城市與農村的對比,以及對老人和牧童不同生活狀態的描繪,展現了農村生活的寧靜和自然的節奏。首句“收燈城市接荒村”中的“收燈”一詞,表達了城市夜晚的結束,而“接荒村”則強調了農村的質樸和自然。第二句“翁媼耽眠日已暾”通過描繪老人沉睡的狀態來突出他們的悠閑和安逸。接著,詩人提出疑問:“何事牧童能早起”,暗示牧童的早起與老人們的懶散形成鮮明對比。最后兩句“緩驅白牯出柴門”以形象的方式描繪了牧童推開柴門,驅趕著白色的牛去采集柴火,進一步強調了農村生活的樸素和自給自足。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語言和形象的描繪,展現了城市與農村的差異,以及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態度的反差。詩人對農村的描繪充滿了對自然和寧靜生活的渴望,同時也暗示了農村生活的艱辛和勞動。整體上,這首詩詞在表現自然景物的同時,也蘊含了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