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堂 / 作者:張耒 |
誰道清貧守冷官,遶家十萬翠瑯玕。
直應流水深相與,不待清風已自寒。
學得鳳鳴真自許,化成龍去不終蟠。
知君何世無來者,可是王郎獨與歡。
|
|
竹堂解釋: 《竹堂》是宋代張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誰說清貧守冷官,
圍繞家園十萬株翠綠的竹子。
直接應答流水深深地相互作伴,
不等待清風已經自然而然地冷寒。
學會鳳凰鳴叫自我夸耀,
蛻變成龍而不再蜿蜒盤旋。
知道君主何時沒有前來者,
只有王郎獨自享受歡愉。
詩意:
《竹堂》描繪了一個清貧守冷官的官員,他生活在一個寒冷而貧窮的環境中。然而,他的內心卻有豐富的情感和追求。他的住所是由成千上萬株竹子圍繞的竹堂,與流水相伴。即使沒有清風吹拂,他也能感受到內心的寒冷。他自認為學會了鳳凰的鳴叫,但他希望能夠蛻變成龍,不再局限于現狀。他知道自己在這個世上無法得到君王的賞識,只能獨自享受自己的快樂。
賞析: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了一個清貧守冷官的形象。詩人通過對竹堂、流水和清風的描繪,表現了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追求。竹子象征著清貧的環境,而流水和清風則象征著外界的冷漠和艱辛。主人公雖然身處清貧之中,卻不甘于現狀,渴望獲得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地位。他自我安慰地說,自己學會了鳳凰的鳴叫,暗示著他具備了一定的才華和自信。然而,他渴望蛻變成龍,不再被現實局限,希望有所突破和進步。最后兩句詩表達了他對自己處境的認知,他明白自己在這個世上無法得到君王的賞識,只能獨自享受自己的歡愉。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一個清貧守冷官的內心世界,抒發了他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更好生活的追求。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將主人公的內心感受與外部環境相結合,構建了一幅凄涼而寂寥的畫面。整首詩意蘊含豐富,通過對比和隱喻的手法,表達了主人公的心理糾結和對未來的憧憬。這首詩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底層官員的困境和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