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云 / 作者:張耒 |
時雨久不施,飛云作朝陰。
芃芃中原麥,賴此三日霖。
朝陽忽清霽,披露南山岑。
雖無濟物跡,膏澤在民心。
|
|
飛云解釋: 《飛云》是一首宋代張耒所作的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時雨久不施,
長時間的雨水不曾降落,
飛云作朝陰。
飄動的云朵在早晨形成了陰云。
芃芃中原麥,
郁郁蔥蘢的中原麥田,
賴此三日霖。
多虧了連續三天的降雨。
朝陽忽清霽,
旭日突然露出清澈的光輝,
披露南山岑。
照耀著南山的峰巒。
雖無濟物跡,
雖然沒有直接帶來實質的成果,
膏澤在民心。
但它的滋潤之恩深入人心。
詩意和賞析:
《飛云》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自然景色的變化過程,抒發了對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
詩詞開篇時,作者提到長時間沒有下雨,形容雨水稀缺的情況。接著,他描繪了早晨的云朵,形成了陰云,預示著雨水即將降臨。
然后,詩詞轉入描繪麥田的景象,用形容詞“芃芃”來形容中原的麥田茂盛的樣子。這里通過描繪豐收的景象,暗示著降雨對農田的重要性。作者提到這連續三天的降雨,使得麥田得到了充分的滋潤,帶來了收成的希望。
隨后,詩詞描述了朝陽突然間照耀下來,清澈的陽光透過云層,照耀著南山的峰巒。這一景象象征著陰霾過后的清朗和希望的到來。
最后兩句表達了降雨雖然沒有直接帶來實質的成果,但它的滋潤之恩深入人心,給人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這種滋潤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整首詩詞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雨水的渴望、自然的恩賜以及對自然的感激之情。它展示了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自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