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 / 作者:蘇軾 |
花好長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
|
牡丹解釋:
《牡丹》是蘇軾(蘇東坡)于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花開艷麗難常見,花多是否可信然。
未滿四十株花苞,每朵都大如斗盆。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牡丹花的壯麗和珍貴之處。蘇軾以獨特的筆觸表達出牡丹花盛開的美麗,同時也表達了對花朵稀少和數量有限的擔憂和疑慮。他描述了牡丹花朵之大如斗盆,強調了其宏偉和寶貴之處。
賞析:
1. 珍稀之美:蘇軾在詩中強調了牡丹花的珍貴和稀有性。他用"花好長患稀"來形容牡丹花的美麗難得一見,暗示著牡丹的壯麗之處常常令人感到痛惜。
2. 數量有限:詩中提到"未有四十枝",指牡丹花的數量不多,進一步表明了牡丹花的稀缺性。這也暗示了蘇軾對于美好事物的珍惜態度,因為數量的稀少使得每一朵牡丹都變得寶貴起來。
3. 壯麗的描繪:蘇軾運用"枝枝大如斗"來描繪牡丹花的盛開場景,形象地表現出牡丹花朵之大、之美。這樣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牡丹花的豪華和華麗。
總的來說,蘇軾的《牡丹》通過對牡丹花的描繪,展示了牡丹的壯美和珍貴,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對稀缺性的擔憂。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了中國古代詩詞中描繪牡丹花的經典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