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銅陵 / 作者:張耒 |
山色日已遠,問人歸路長。
碧天涼夜闊,秋物雨余荒。
人靜路傍寺,鳥啼林下房。
銅陵竟何就,空死漢吳王。
|
|
宿銅陵解釋: 《宿銅陵》是宋代張耒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色日已遠,問人歸路長。
碧天涼夜闊,秋物雨余荒。
人靜路傍寺,鳥啼林下房。
銅陵竟何就,空死漢吳王。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在銅陵宿留的情景,他觀察著周圍的景色和感受著夜晚的涼爽。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人類活動的靜謐,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過往王朝的追憶。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山色日已遠,問人歸路長”描繪了作者在遠離故鄉的旅途中,看到山景已經漸行漸遠,詢問路人回家的路是否很長。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無奈和對歸鄉的向往。
接著,“碧天涼夜闊,秋物雨余荒”描繪了宿留之夜的天空廣闊而涼爽,秋物殘雨中蕭瑟荒涼。這一句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突出了夜晚的寂靜和孤寂,與作者內心的思緒相呼應。
第三句“人靜路傍寺,鳥啼林下房”描繪了路旁的寺廟和林中的房屋,以及安靜的人們和鳥兒的啼鳴聲。這一句通過描繪人類活動和自然聲音,進一步加強了整個場景的寧靜和寂寥感。
最后一句“銅陵竟何就,空死漢吳王”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銅陵是古代的地名,與歷史上的漢、吳兩個王朝有關。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銅陵的疑問和思考,暗示了歷史的更替和王朝的興衰。通過這一句,詩人將個人的離愁別緒與歷史的沉思相結合,給整首詩增添了一層深遠的意義。
《宿銅陵》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人類活動,以及對歷史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離別、歸鄉、歷史興衰的感慨。整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歷史的暗示,展現了作者對現實和歷史的思考與感慨,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