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意 / 作者:蘇軾 |
兒童鞭笞學官府,翁憐兒癡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復呵,賢于群兒能幾何。
兒曹鞭人以為戲,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為戲劇誰能先,我笑謂翁兒更賢。
|
|
古意解釋:
《古意》是一首宋代蘇軾創作的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兒童鞭笞學官府,
翁憐兒癡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復呵,
賢于群兒能幾何。
兒曹鞭人以為戲,
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為戲劇誰能先,
我笑謂翁兒更賢。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兒童和一個年長者之間的互動場景。詩中的兒童被鞭笞了,學官府的人鞭打他,而旁邊的年長者卻對他的癡愚發笑并侮辱他。年長者走出來坐下,要求學官府的人再次鞭打兒童,詢問群眾中是否有人比這個兒童更聰明。兒童被鞭打,人們卻將此視為一出戲劇,而公眾的怒火使得血流成河。最后,詩人笑著說,要說誰在這出戲劇中表現得更聰明,他認為年長者的孩子更為聰明。
賞析:
《古意》通過描繪兒童和年長者之間的互動,反映了人們對智慧和聰明的不同理解。在這首詩中,年長者認為鞭笞和侮辱是一種對兒童的教育,而公眾將這一場景視為一出戲劇,覺得兒童的癡愚是可笑的。詩人則以幽默的口吻,表示自己認為年長者的孩子更為聰明,從而表達出對傳統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對兒童天真無邪的珍視。
這首詩詞中運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通過兒童與年長者之間的對話和行為,揭示了社會對智慧的誤解和對兒童天性的忽視。蘇軾以細膩的筆觸和夸張的描寫,將一個平凡的場景轉化為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讓讀者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引發對教育、人性和社會價值觀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