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畝 / 作者:張耒 |
一畝秋蔬半成實,灶突無煙已三日。
良人傭車斃車下,老婦抱子啼空室。
秋風九月天已寒,饑腸不飽衣苦單。
我身為吏救無術,坐視啼泣空丸瀾。
|
|
一畝解釋: 《一畝》是宋代詩人張耒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一畝秋蔬半成實,
灶突無煙已三日。
良人傭車斃車下,
老婦抱子啼空室。
秋風九月天已寒,
饑腸不飽衣苦單。
我身為吏救無術,
坐視啼泣空丸瀾。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貧困的農家景象,通過描寫農田、家庭、個人的困境,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無奈之情。
首先,詩中提到的一畝秋蔬半成實和灶突無煙已三日,表現了農家收成不佳和生活的艱難。一畝土地的農作物只有一半成熟,說明農家的經濟狀況不好。而灶突無煙已三日,意味著農家沒有足夠的柴火,無法做飯燒水,生活陷入困境。
其次,詩中描述了良人傭車斃車下,老婦抱子啼空室。良人指的是丈夫,傭車是為了賺取生活費而外出工作,但車子卻出了意外,無法繼續工作。老婦抱子啼空室,則暗示著家中沒有別的人幫助,老婦只能獨自面對困境,感到無助和孤獨。
詩中還提到了秋風九月天已寒,饑腸不飽衣苦單。這表明在寒冷的九月,作者面臨著饑餓和衣不蔽體的困境。饑腸不飽和衣苦單的描寫,強調了作者身處貧困中的痛苦和無奈。
最后兩句“我身為吏救無術,坐視啼泣空丸瀾”,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個官員,面對困苦百姓的無力和無奈。吏救無術意味著作者無法通過自己的職位來改變農家的困境,只能坐視著人們的哭泣和苦難。
整首詩詞以寫實的手法展示了農家的困境和社會的不公,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對貧困境況的痛苦感受。通過深情的描繪和真摯的情感表達,詩詞呈現了一種深深的社會意識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