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 / 作者:蘇軾 |
活活何人見混茫,昆侖氣脈本來黃。
濁流若解污清濟,驚浪應須動太行。
帝假一源神禹跡,世流三患梗堯鄉(xiāng)。
靈槎果有仙家事,試問青天路短長。
|
|
黃河解釋:
《黃河》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黃河
活活何人見混茫,
昆侖氣脈本來黃。
濁流若解污清濟,
驚浪應須動太行。
帝假一源神禹跡,
世流三患梗堯鄉(xiāng)。
靈槎果有仙家事,
試問青天路短長。
譯文:
黃河
哪個人能看清這模糊不清的景象,
昆侖山脈的氣脈本是黃色的。
渾濁的河水若能變清潔,
激起的浪花必然會動搖太行山。
帝王借用了禹王的水管理之道,
世間卻面臨三大困境,堯舜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阻塞。
靈槎果然有仙人的傳說,
不妨問問蒼天,這條路的長短如何。
詩意:
這首詩通過對黃河的描繪,抒發(fā)了蘇軾對社會現(xiàn)實與人生命運的思考。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流,象征著歷史的長河和變遷的世界。詩中的黃河被形容為模糊不清,代表了社會現(xiàn)實的混沌和困惑。昆侖山脈的氣脈本應是黃色的,暗示著人們應該擁有正義和公正的品質(zhì)。然而,現(xiàn)實中的河水變得渾濁,需要清澈而潔凈的力量來凈化。與此同時,詩中提到了歷史上的帝王和傳說中的仙人,暗示著歷史傳統(tǒng)和超越現(xiàn)實的力量。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蘇軾對人生道路的疑問,問蒼天這條路的長短如何,暗示了對命運和未來的思考。
賞析:
蘇軾通過對黃河的描繪,把黃河與社會現(xiàn)實、歷史傳統(tǒng)和人生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展示了他對現(xiàn)實和命運的思考和質(zhì)疑。詩中運用了意象的手法,將黃河的渾濁與社會的混亂相聯(lián)系,通過對昆侖山脈、帝王和仙人的描寫,呈現(xiàn)了歷史與傳說的對比,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的反思。最后兩句詩以問句的形式提出了對命運和人生道路的疑問,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味深遠,通過對黃河這一具體形象的描寫,展示了蘇軾獨特的思考和感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