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夢 / 作者:蘇軾 |
圓間有物物間空,豈有圓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個樣,故應眼力自先窮。
連環已解如神手,萬竅猶號未濟風
稽首問公公大笑,本來誰礙更求通。
|
|
記夢解釋:
《記夢》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記夢
圓間有物物間空,豈有圓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個樣,故應眼力自先窮。
連環已解如神手,萬竅猶號未濟風。
稽首問公公大笑,本來誰礙更求通。
譯文:
夢中我看到一個圓形的物體,物體里面是空的,難道空洞能進入井中嗎?
不相信天空是真實的樣子,所以必須通過自己的眼力來探究。
連環謎已經解開,如同神奇的手,但萬物的奧秘還未能完全理解。
我向著眾人謙卑地問道,眾人大笑著回答我,本來是誰阻礙了我們更深入地探求真理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夢境為背景,表達了人們對于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思考。詩中的圓形物體和井水的對比,暗喻了人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和想象的差距。蘇軾通過質疑和懷疑的態度,表達了他對于傳統觀念和權威的質疑,他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眼力和思考,才能窮盡天地的奧秘。
詩中的連環謎象征著人們對于世間事物的研究和探索,雖然已經解開了一些謎題,但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萬竅和未濟風的描繪,表達了世界的復雜和神秘,暗示了人們對于真理的追求永無止境。
最后兩句中,蘇軾謙卑地向眾人請教,希望能夠得到更深入的理解。眾人的大笑,則暗示了人們對于探索和求知的艱辛和困惑。詩中的“公公”一詞,可能指代某位權威人士或學者,他的笑聲顯露出對于蘇軾的嘲諷和不屑,但蘇軾并不因此而退縮,繼續追問真理。
整首詩以質疑和探索的精神為主題,表達了蘇軾對于人類理解世界的困惑和追求。它呈現了蘇軾對于傳統觀念的不滿和對于個體思考的重要性的強調,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真理的追求和對于知識的渴望。這首詩開啟了一場思辨之旅,激發讀者對于世界的思考和探索的熱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