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董傳留別 / 作者:蘇軾 |
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
|
和董傳留別解釋:
《和董傳留別》是蘇軾在宋代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麻布包裹著粗糙的生活,內心中充滿了詩書的氣息。厭倦了和老儒共事,像強行跟隨舉子一樣踏著槐花。囊中空空沒有足夠的錢去尋找春天的馬匹,眼睛迷亂地四處觀望選擇婿家的車馬。盡管得意自夸著世俗的成就,但朝廷的黃色詔書上濕潤的字跡如同烏鴉一般。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自己的境遇和內心感受。他以麻布來象征自己的生活簡樸,但內心卻充滿了文化和學問的追求。他對傳統學術的束縛感到厭倦,希望能夠跟隨那些參加科舉考試的年輕人,追求更自由的發展。然而,他沒有足夠的財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時他對于現實世俗的追求也感到自豪,盡管朝廷的批評在他心中留下了陰影。
賞析:
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的獨特思想和矛盾心態。他通過對比麻布和詩書、老儒和舉子、囊空和婿家車馬、世俗成就和朝廷批評等對立的事物,表達了他內心的掙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蘇軾以簡潔的語言和飽含哲理的詞句,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詩詞之中,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文人的風采和獨特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詞也反映了蘇軾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宋代是一個重視科舉制度和傳統禮教的時代,傳統學術對于社會地位和個人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然而,蘇軾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想和追求的文人,對于傳統的束縛和社會的局限感到不滿,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自由和發展空間。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比和象征手法,表達了蘇軾作為一個文人的內心掙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于社會和現實的思考和批判。這使得這首詩詞成為蘇軾作品中一顆獨特的明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