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 / 作者:蘇軾 |
翠壁下無路,何年雷雨穿。
光搖巖上寺,深到影中天。
我欲然犀看,龍應抱寶眠。
誰能孤石上,危坐試僧禪。
|
|
潭解釋:
《潭》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翠綠的巖壁下沒有路徑,
不知何年雷雨穿過。
陽光搖曳在巖上的寺廟,
深入到天空的影子里。
我渴望看到犀牛的身影,
龍應該在懷中擁抱寶物入眠。
誰能夠在孤石上,危坐嘗試僧禪。
詩意:
這首詩以描繪山中的一潭為主題,通過描寫潭水周圍的景物和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禪宗修行的向往。詩中展示了山水之間的幽靜和寧靜,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交融。
賞析:
1. 自然意象的描繪:詩中的翠壁、雷雨、陽光、巖上寺廟等,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現了山水之間的美感。翠壁下無路、雷雨穿過,形象描繪了山中潭水的幽靜和難以到達的感覺,凸顯了大自然的獨特魅力。
2. 禪宗情懷的表達:詩中提到的影中天、犀、龍、僧禪等,暗示了詩人對禪宗修行和心靈追求的向往。詩人希望能夠如龍一樣擁有寶物入眠,體驗到禪宗境地;而希望能夠在孤石上坐下,嘗試僧禪,表現了對內心寧靜和超脫的渴望。
3. 對山水意境的抒發:整首詩以描繪山中潭水景色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讀者帶入到一個幽靜、靜謐的境界。詩人運用自然景物的描繪,傳達了他對禪修、寧靜和內心追求的情感。
總體而言,蘇軾的《潭》以細膩的描寫和隱喻的手法,展示了自然山水中的幽靜與寧靜,以及詩人對禪修和內心追求的向往。這首詩通過山水意象的描繪,喚起讀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內心寧靜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