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制垣金泉山 / 作者:吳泳 |
昔日南充縣,卑棲枳棘鸞。
道根隨境悟,屐齒過橋寒。
夢覺松花白,重來鶴頂丹。
仙翁梨棗熟,亦欲傳修翰。
|
|
和制垣金泉山解釋: 詩詞:《和制垣金泉山》
作者:吳泳(宋代)
昔日南充縣,
卑棲枳棘鸞。
道根隨境悟,
屐齒過橋寒。
夢覺松花白,
重來鶴頂丹。
仙翁梨棗熟,
亦欲傳修翰。
【中文譯文】
昔日的南充縣,
低下身姿棲息于枳棘之間的鳳凰。
道的根源隨著境界而覺悟,
穿過寒冷的橋梁,腳上的屐齒咯咯作響。
夢中覺醒,松花潔白如雪,
再次來到鶴頂山之巔。
仙翁們垂下的梨子和棗子已經成熟,
也想傳承修翰之道。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吳泳游歷南充縣時的景象和內心感受。南充縣是一個偏僻貧瘠的地方,而吳泳將自己比喻為棲息在枳棘間的鳳凰,彰顯了自己高潔的品質。他在旅途中領悟到了道的根源,并通過穿越寒冷的橋梁,寓意著克服困難與艱險,來表達自己對道的追求。
詩中的夢覺松花白以及重來鶴頂丹,展示了作者對仙境般的景色和神奇體驗的向往。松花白色的美麗與純潔,象征著作者對道的追求和內心的凈化。鶴頂丹則是鶴頂山的別稱,山巔之上的景色如仙境般美麗,再次來到這里,體現了作者對修道之地的重要性和珍視。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修翰之道的渴望和追求。仙翁們垂下的梨子和棗子已經成熟,暗示著修翰之道已經在等待著他的到來,作者希望能夠傳承這種修道的智慧和境界。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鮮明的意象描繪了作者的游歷經歷和對修道的向往。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道的追求和修翰之道的渴望。這首詩給人以寧靜、凈化的感覺,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寧靜與追求。同時,它也呼應了宋代文人士人追求道德修養和超脫塵世的思想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