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擬古九首 / 作者:蘇軾 |
雞窠養鶴發,及與唐人游。
來孫亦垂白,頗識李崖州。
再逢盧與丁,閱世真東流。
斯人今在亡,未遽掩一丘。
我師吳季子,守節到晚周。
一見春秋末,渺焉不可求。
|
|
和陶擬古九首解釋:
《和陶擬古九首》是蘇軾的一首詩,描述了他與陶淵明、李白等古代文人交往的情景,同時也表達了對逝去時光和人事的感慨之情。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雞窠養鶴發,及與唐人游。
來孫亦垂白,頗識李崖州。
再逢盧與丁,閱世真東流。
斯人今在亡,未遽掩一丘。
我師吳季子,守節到晚周。
一見春秋末,渺焉不可求。
詩意:
這首詩以作者蘇軾與陶淵明、李白等古代文人的交往為題材,表達了對過去時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詩中描述了蘇軾在雞籠中養鶴之時,與唐代的陶淵明相遇,后來又與李白相識。又逢盧仝和丁謂兩位文人,一同體驗了世事的流轉。然而,這些人物都已逝去,只剩下一片青山。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與古代文人的交往,表達了作者對過去友情和相逢的回憶和思念之情。詩中的雞窠養鶴,象征著作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培養了高尚的情操。與唐代文人的游玩,展示了作者對古代文人的崇拜和向往。然而,這些友情都已成為過去,文人們都已去世,只剩下蘇軾獨自一人,對往事的回憶和思考。
詩中提到的吳季子是指吳均,他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以守節著稱。吳季子守節到晚周,表現了他忠誠不渝的品德和對傳統價值的堅守。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蘇軾與古代文人交往的經歷為線索,表達了他對逝去時光和人事的感慨,以及對友情和過去的思念之情。通過描繪這些文人的命運和不朽的精神追求,詩中展現了作者對傳統價值的崇敬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