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讀《山海經 / 作者:蘇軾 |
蜀士李八百,穴居吳山陰。
默坐但形語,從者紛如林。
其後有李寬,雞鵠非同音。
口耳固多偽,識真要在心。
|
|
和陶讀《山海經解釋:
《和陶讀《山海經》》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蜀士李八百,穴居吳山陰。
默坐但形語,從者紛如林。
其后有李寬,雞鵠非同音。
口耳固多偽,識真要在心。
詩意:
這首詩詞以蘇軾與陶淵明對《山海經》的共同閱讀為背景,表達了對人與書的關系、言辭之辯、真實與虛偽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和李八百的對話展開,他們都是蜀地的士人,卻在吳地(指蘇州)穴居。他們默默地坐在一起,表情動作寡言,但跟隨他們的學生卻多如林木般眾多。接著,詩中出現了另一個人物李寬,與雞鵠(指李八百)的發音不同。這里可以理解為李寬對《山海經》的解讀與李八百有所不同,暗示了對知識的多元解釋和言辭的多樣性。
接下來,詩中提到口耳固多偽,識真要在心。這句話強調了言辭的虛假和真實的辨識。在閱讀《山海經》這樣的古籍時,口耳所得到的信息可能會有許多虛假的成分,因此要通過內心的真實感悟來鑒別和識別。
整首詩詞通過描述蘇軾與李八百閱讀《山海經》的場景,以及引入李寬的對比,展現了對言辭和知識的思考。詩人通過這首詩詞表達了對真實和虛偽的關注,強調了內心的洞察和辨識力在閱讀和學習中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