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陳公實上通守王剛父四首 / 作者:姜特立 |
戍解淮山月,波平瀚海秋。
主憂銷北顧,賓宴接南樓。
自愧成村叟,無因接勝流。
鈴齋聽客雁,應念稻粱謀。
|
|
代陳公實上通守王剛父四首解釋: 《代陳公實上通守王剛父四首》是姜特立所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戍卒解圍后,在夜晚的淮山月下,平靜的海面上,壯麗的秋天中,主人公對北方的戰事憂心忡忡,而南樓上的賓客卻在歡宴中接待。詩人自愧地感嘆自己只是一個默默耕種的農夫,無緣參與那些輝煌的戰爭。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戍卒解除圍困后的場景,展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憂慮和對自身地位的自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和賞析:
戍解淮山月,
波平瀚海秋。
主憂銷北顧,
賓宴接南樓。
自愧成村叟,
無因接勝流。
鈴齋聽客雁,
應念稻粱謀。
譯文:
戍卒解脫后,淮山的月亮高懸,
海面平靜無波,秋天的景色遼闊。
主人憂心忡忡地望向北方,
而南樓上的賓客正歡宴狂歡。
我自愧地感嘆自己只是一個鄉村老者,
無緣接觸那些輝煌的事務。
在靜修的寺院里,聽著客人的雁聲,
應該思考農田的耕作和謀生之道。
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戍卒解圍后的戰爭和平時生活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憂慮和對自身的自省。詩中的淮山月和瀚海秋形象逼真地描繪了夜晚的寧靜和廣袤的海洋。主人公對北方戰事的憂慮與南樓上賓客的歡宴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戰爭與平民生活之間的巨大差距。
詩人自愧地以農夫的身份自喻,對自己無法參與勝利和輝煌感到遺憾。他在安靜的寺院里聆聽客人的雁聲,思考著自己的稻粱謀生之道。這種自省和反思體現了詩人對現實境遇的思考和對生活意義的追尋。
整首詩詞通過對戰爭、自我和生活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戰亂時代的思考和對個人處境的反思。同時,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比手法,使詩詞更加生動、形象,給讀者帶來了對人生意義和價值觀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