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讀《山海經 / 作者:蘇軾 |
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
踐蛇及茹蠱,心空了無猜。
攜手葛與陶,歸哉復歸哉。
|
|
和陶讀《山海經解釋:
《和陶讀《山海經》》是蘇軾在宋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
踐蛇及茹蠱,心空了無猜。
攜手葛與陶,歸哉復歸哉。
詩意:
這首詩與陶淵明一起讀《山海經》時寫的,表達了蘇軾對自然與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詩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東坡”,以及陶淵明,他們都是古代文人,對世俗的功名利祿并不看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蘇軾與陶淵明一同讀《山海經》時的情景,透露出蘇軾對自然和心靈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詩的開頭寫道:“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畸人意指不合世俗常規(guī)的人,散材指散漫之才。蘇軾自謙自己是一個不拘泥于世俗的人,卻在思想和才華上有所散發(fā)。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仇池和羅浮,這是兩個古代地名。仇池是蘇軾投宿的地方,而羅浮是他們前往的目的地。這兩個地方象征著遠離塵囂和追求自由的意向。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蘇軾與陶淵明的心境。他們踏著蛇和茹毒蠱蟲的腳步,意味著他們在生活中經歷了困難和挑戰(zhàn),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純凈和無私的。詩中寫道:“心空了無猜”,表達了他們的內心深處沒有猜疑和雜念。
最后,詩中寫道:“攜手葛與陶,歸哉復歸哉。”葛指蘇軾的字,陶指陶淵明。他們手牽手,一同歸去,表達了對歸途的向往和追求。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自然和內心自由的追求,以及對陶淵明的敬佩和共鳴。它描繪了一個遠離世俗的境地,表達了詩人對真實和純凈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回歸本真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