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趙太中覓詩 / 作者:姜特立 |
每嘆學詩如學仙,未能換骨謾成篇。
翰林萬丈光常在,著作三都賦蚤傳。
半世無成負便腹,終年有味郴吟肩。
明珠何事輕彈雀,多謝高情未棄捐。
|
|
和趙太中覓詩解釋: 《和趙太中覓詩》是宋代詩人姜特立的作品。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學習詩歌的感慨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每嘆學詩如學仙,
未能換骨謾成篇。
翰林萬丈光常在,
著作三都賦蚤傳。
半世無成負便腹,
終年有味郴吟肩。
明珠何事輕彈雀,
多謝高情未棄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我反思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學習詩歌的困惑和無奈之情。詩人把學習詩歌比作學習成仙的過程,感嘆自己如此努力學習,卻不能改變自己的庸俗本質,難以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詩中提到的"翰林萬丈光常在"指的是翰林學士的光輝形象,表明詩人對學識淵博的文人的崇拜和仰望。而"著作三都賦蚤傳"則指的是自己所寫的作品廣泛傳播,但并未取得真正的成就。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失意和自責,認為自己在學詩的半生中所取得的成就微不足道,為此感到遺憾。然而,盡管如此,他仍然對寫詩的樂趣和自己的文學才華感到滿足和愉悅,將這種樂趣比作味蕾的享受,將自己的肩膀比作郴州的山脈,暗示著他在詩歌創作中找到了一種心靈的寄托。
最后兩句"明珠何事輕彈雀,多謝高情未棄捐"表達了詩人對于那些欣賞自己作品的人們的感激之情。詩人用明珠來比喻自己的作品,認為那些真正理解和欣賞自己詩歌的人是有高尚情操的,他對這些人的贊賞和感謝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學詩之路的反思和對欣賞者的感激之情,展示了詩人對于詩歌創作的熱愛和執著追求。通過詩人的內心獨白,詩詞傳達了一種對于追求藝術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