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李崧卿九日 / 作者:姜特立 |
重陽無菊悶書空,心似淵明興不同。
聊且攜壺上東嶺,不妨欹帽對西風。
百年盡付無何外,三逕誰如阿堵中。
十月黃花方爛漫,莫辭聯騎訪山翁。
|
|
和李崧卿九日解釋: 《和李崧卿九日》是宋代姜特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重陽無菊悶書空,
心似淵明興不同。
聊且攜壺上東嶺,
不妨欹帽對西風。
百年盡付無何外,
三逕誰如阿堵中。
十月黃花方爛漫,
莫辭聯騎訪山翁。
詩意:
這是一首描寫重陽節的詩詞。詩人在重陽節當天,感到無聊而無心讀書。他的心境與古代賢士淵明不相同,缺乏興致。于是他決定帶著酒壺上東嶺,也許可以倚帽對著西風發呆消遣。他覺得百年來的人生所付出的努力似乎都無關緊要,而在三條小徑上行走的人,誰能像阿堵中那樣有所成就呢?然而,十月的黃花依然爛漫綻放,詩人不愿錯過這美景,他決定不辭辛勞,騎馬拜訪居住在山中的老人。
賞析:
《和李崧卿九日》通過描寫重陽節的閑適氛圍,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慨。詩詞開篇即點出了重陽節的特殊意義,但詩人卻感到無聊和失落,揭示了他內心的孤獨和迷茫。他將自己與古代賢士淵明相比較,暗示自己缺乏成就和興致。
詩人帶酒上東嶺,并倚帽對西風,表現出他對自然的傾向和對寧靜的追求。他希望在這種寧謐的環境中找到一種心靈的慰藉和解脫。然而,他對百年的人生努力的懷疑卻仍然存在,他認為這些努力似乎都沒有什么意義,只有阿堵中的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然而,詩人并未完全陷入絕望之中,他注意到十月的黃花依然爛漫綻放,這象征著生命的美好和希望。這種美景激發了詩人的探索欲望,他決定騎馬去拜訪居住在山中的老人。這表明詩人并未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和對智慧的探索,他希望通過與智者的交流來獲得啟示和指引。
整首詩以淡泊清逸的筆調寫就,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獨立思考和對生活的獨特見解。詩中通過對重陽節的描寫,表達了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以及對寧靜、自然和智慧的向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給人以思索和啟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