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慈烏反哺 / 作者:何夢桂 |
有鳥有鳥名慈烏,群兒啞啞爭相呼。
羽毛甫集思反哺,為報父母恩勞劬。
民彝天理久淪斁,聞此肝膽為昭蘇。
禽蟲微物豈知義,烏性至孝由中孚。
梟獍雛成軀為裂,伯勞雛長肉已刳。
天地生物無不仁,何至善惡相懸殊。
禽中孝子爾烏是,世上逆子彼二雛。
父母愛子恩罔極,子心能似父母無。
人生誰實空桑出,為感物類長嗟吁。
嗟吁不足日云暮,老烏抱雛宿夜樹。
|
|
觀慈烏反哺解釋: 《觀慈烏反哺》是宋代詩人何夢桂的作品。這首詩以慈烏為主題,表達了烏鴉孝順的品質,同時反映了人與自然界中其他動物的關系。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慈烏群兒爭相呼,羽毛初集思反哺。烏鴉這個鳥兒叫作慈烏,一群群的它們啞啞地爭相呼叫。它們初生的羽毛剛剛長齊,就開始思念著回報父母的恩情。
民眾對天理的遵循早已淪喪,但一聽到慈烏的行為,心肝膽膽為之震憾。禽鳥和蟲蟲微小的生物怎能理解孝義的意義呢?慈烏的孝性來源于中孚之德。
猛禽的雛鳥長大后互相殘殺,伯勞的幼雛長大時已經啄食掉了彼此的肉。天地間的生物難道不都應該懷有仁慈之心,為什么善惡的界限如此懸殊?
在眾多禽鳥中,慈烏是孝子的代表,而世間的逆子則如同那兩只幼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盡的,而子女的心卻無法像父母一樣無私。
人生誰能真正空無一物而出生,而為了感受物種之間的親緣,常常感嘆而嘆息。嘆息之情無法填滿白晝的時間,老烏便抱著幼雛在夜晚的樹上棲息。
這首詩以慈烏為主題,抒發了作者對烏鴉孝順行為的贊美,并通過對比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慈烏的孝心使人們深感敬畏,同時也反映了人類社會中逆子的存在。作者通過描寫動物的行為,表達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社會倫理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