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平寺清音堂 / 作者:洪咨夔 |
普門以眼聽,觀音以耳觀。
謂得觀聽真,竟被耳眼瞞。
瞎卻觀音耳,聾卻普門眼。
萬法本來空,蒙頭都不管。
|
|
治平寺清音堂解釋: 《治平寺清音堂》是宋代洪咨夔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普門以眼聽,
觀音以耳觀。
謂得觀聽真,
竟被耳眼瞞。
瞎卻觀音耳,
聾卻普門眼。
萬法本來空,
蒙頭都不管。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一個關于觀聽與感知的思考。詩中提到普門和觀音,普門象征著普遍的法門,觀音則代表著觀察世界的智慧。詩人認為人們常常被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所限制,無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他指出,有時我們的眼睛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就像是失去了觀音的耳朵;有時我們的耳朵聽不到真實聲音,就像是聾了普門的眼睛。最后,詩人呼吁人們要超越感官的局限,認識到世界的本質是空無所有的,而我們的認知和體驗都受限于我們的思維和感官。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觀察和感知的思考,表達了人類對于真實世界的局限性。詩人以普門和觀音作為象征,寓意著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無法完全洞察事物的本質。這種局限性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變得有限。詩人通過表達對這種局限性的思考,提醒人們要超越感官的束縛,去探索更深層次的真相。他指出,萬物的本質是空無所有的,而我們的感知和認知都是受到思維和感官的限制。這首詩詞呼喚人們要超越表面的現象,去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和智慧。
總體而言,洪咨夔在《治平寺清音堂》中通過對觀察和感知的思考,揭示了人類對真實世界的局限性,并呼喚人們要超越感官的束縛,去追求更深層次的真相和智慧。這首詩詞在表達哲學思考的同時,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對于人生和宇宙的深邃思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