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公 / 作者:洪咨夔 |
君臣一德盛熙寧,厭故趨新用六經。
但怪畫圖來鄭俠,何期奏議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養就禍胎身始去,依然鍾阜向人青。
|
|
荊公解釋: 《荊公》是宋代洪咨夔所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君臣一德盛熙寧,
國家繁榮和諧,
厭棄舊俗,追求新用六經。
只可惜鄭俠的畫作,
意外地被拿去奏議唐坰。
他手中的畫卷中,
山河大地躍然紙上,
他口中的言辭中,
中原的草木散發出香氣。
他培養了禍胎的身份才得以離去,
然而他的鐘阜依然向人們青睞。
詩意:
《荊公》這首詩詞主要描繪了一個官員的故事。詩中的“君臣一德盛熙寧”表達了君臣之間合作的精神,使國家繁榮昌盛。詩人對于傳統的厭倦和對新事物的追求體現了他的進取心和求新求變的態度。然而,鄭俠的畫作被奏議唐坰,這里可能指的是畫作被誤解或被他人占為己有,這對于詩人來說是一種遺憾。詩中還描繪了鄭俠畫作中的山河大地和中原的草木,使人感受到畫作的生動和真實。最后,詩人提到了禍胎的身份離去,但他的鐘阜依然備受人們的青睞,這或許是對鄭俠的贊美和對他成就的肯定。
賞析:
《荊公》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官員的經歷和心態。詩中通過對君臣關系、新舊思想的對比以及畫作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于時代變遷和個人經歷的思考。詩人對于新事物的追求和對舊俗的厭棄,表達了他積極進取、求新求變的精神。詩人通過描繪鄭俠的畫作,將山河大地和中原的草木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感受到畫作的真實和美感。最后,詩人提到禍胎身份的離去和鐘阜的青睞,傳遞出對鄭俠的贊美和對他成就的肯定。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揭示了官員的心路歷程和對藝術的熱愛,給人以深思和啟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