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鶴觀 / 作者:洪咨夔 |
缺唇丹井應千尺,禿頂靈杉恰百圍。
鶴去不聞人下子,黃蜂無數采花歸。
|
|
白鶴觀解釋: 詩詞:《白鶴觀》
朝代:宋代
作者:洪咨夔
缺唇丹井應千尺,
禿頂靈杉恰百圍。
鶴去不聞人下子,
黃蜂無數采花歸。
中文譯文:
缺唇的井應該有千尺深,
禿頂的靈杉高達百圍。
白鶴飛去,聽不到人的聲音,
無數黃蜂采花歸巢。
詩意: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神秘的畫面。詩中的白鶴觀是一個寂靜的地方,缺唇的井應有千尺深,禿頂的靈杉高聳百圍,形容了這個地方的奇特和隱秘。白鶴飛去后,再也聽不到人的聲音,黃蜂卻不斷地采集花蜜回巢。詩人通過描繪這些景物,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贊美之情。
賞析:
《白鶴觀》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塑造了一個與塵囂世俗相隔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詩中的白鶴觀被描繪得神秘而寧靜,井深、杉高,給人以一種超越常人的感覺。白鶴飛去后,世間的喧囂不再干擾,只有黃蜂忙碌地采集花蜜,營造出自然的和諧。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安寧、靜謐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然力量的景仰。
同時,詩人借助對白鶴觀的描寫,寓意著詩人的修身養性和追求超凡脫俗的心境。白鶴作為古代文化中的象征,常被賦予神圣和純潔的形象,與詩人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相契合。整首詩以簡潔的詞句勾勒出寧靜的景象,給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間,使讀者能夠沉浸其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心靈的寧靜。
總之,洪咨夔的《白鶴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寧靜、超脫塵囂的向往和對自然力量的景仰。詩意深遠,給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體現了宋代文人對自然與心靈的關注與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