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都城火 / 作者:洪咨夔 |
九月丙戌夜未中,祝融漲焰通天紅。
曾樓杰觀舞燧象,綺峰繡陌奔燭龍。
始從李博士橋起,三面分風十五里。
崩摧洶洶海潮翻,填咽紛紛釜魚死。
開禧回祿前未聞,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講,拱手坐視連宵焚。
殿前將軍猛如虎,救得汾陽令公府。
祖宗神靈飛上天,痛哉九廟成焦土。
|
|
哭都城火解釋: 《哭都城火》是一首宋代洪咨夔創(chuàng)作的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哭都城火》
九月丙戌夜未中,
祝融漲焰通天紅。
曾樓杰觀舞燧象,
綺峰繡陌奔燭龍。
始從李博士橋起,
三面分風十五里。
崩摧洶洶海潮翻,
填咽紛紛釜魚死。
開禧回祿前未聞,
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講,
拱手坐視連宵焚。
殿前將軍猛如虎,
救得汾陽令公府。
祖宗神靈飛上天,
痛哉九廟成焦土。
中文譯文:
九月丙戌夜未中,
火勢高漲,紅光沖天。
曾樓杰觀舞燧象,
美麗的山峰、街巷上奔騰著火龍。
起初從李博士橋開始,
火勢蔓延三面,覆蓋十五里。
城池崩塌,海水翻騰,
無數人被火焰吞噬。
開禧回祿之前從未聽聞,
如今火勢更加擴大。
大涂小撤,無聲無言,
坐視火災連綿不息。
將軍勇猛如虎,
救出了汾陽的令公府。
祖宗的神靈飛向天空,
痛心啊,九廟都成了焦土。
詩意和賞析:
《哭都城火》這首詩詞描繪了宋代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遭受大火的慘狀。整首詩以描寫火災的規(guī)模、破壞力和人們的無力為主線,表達了作者對這場災難的悲痛之情。
詩中使用了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如將火勢比作祝融(古代火神)漲焰通天,將火龍奔騰于綺峰繡陌之間,形象地展示了火災的猛烈和無情。詩中還描繪了火勢蔓延的范圍之大,城池的崩塌和海水的翻騰,形容了火災的恐怖和破壞力。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表達了對當時政府應對火災的不力和冷漠的不滿。他指責大涂(指官方機構)只撤離了一部分人,對于火災的撲滅置若罔聞,只坐視城市夜夜被燒成廢墟。然而,在這場火災中,有一位將軍勇敢地救出了汾陽的令公府,這也是詩中的一絲亮點。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祖宗廟宇被毀的痛心和悲痛。九廟代表著尊崇和祭祀祖宗的場所,這些廟宇被火焚成了廢墟,使得祖宗的靈魂無處安放。
總體而言,這首詩《哭都城火》是宋代洪咨夔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哭都城火》
九月丙戌夜未中,
祝融漲焰通天紅。
曾樓杰觀舞燧象,
綺峰繡陌奔燭龍。
始從李博士橋起,
三面分風十五里。
崩摧洶洶海潮翻,
填咽紛紛釜魚死。
開禧回祿前未聞,
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講,
拱手坐視連宵焚。
殿前將軍猛如虎,
救得汾陽令公府。
祖宗神靈飛上天,
痛哉九廟成焦土。
中文譯文:
九月丙戌夜未過半夜,
火焰高漲通天紅。
曾樓杰觀看舞燧象,
山巒街巷奔騰著燭龍。
從李博士橋開始,
火勢蔓延三面,延伸十五里。
城池崩塌,洶涌的海潮翻滾,
無數鍋魚被火焰填咽而死。
開禧回祿之前沒有聽聞,
如今更加擴散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無聲無言,
坐視連綿不斷的火災。
殿前將軍勇猛如虎,
救出了汾陽令公府。
祖宗的神靈飛上天,
痛哉,九廟變成焦土。
詩意和賞析:
《哭都城火》這首詩描繪了宋代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發(fā)生大火的情景。詩人以悲痛的心情表達了對火災帶來的巨大破壞和無辜生命的悲憫。
詩的開頭就表現了火勢的猛烈,火焰沖天而起,照亮了整個夜空。曾樓上的人們觀看著火勢,形容了火光映照下的山巒和街巷,好像是奔騰的燭龍。
接著,詩人描述了火勢的蔓延范圍和破壞力?;饎輳睦畈┦繕蜷_始,迅速蔓延到城市的三面,覆蓋了十五里的地方。城池崩塌,海潮翻滾,無數生命被火焰吞噬。鍋魚被火焰填滿咽喉,形象地描繪了火災的殘酷和可怕。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當時官府對火災應對不力和冷漠的不滿。大涂(指官方機構)只進行了小范圍的疏散,對于火勢的蔓延視若無睹,只是坐視整個城市連續(xù)燃燒。然而,將軍勇敢地救出了汾陽令公府,為整個災區(qū)帶來了一絲希望。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祖宗廟宇被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