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冬九日還可庵謁墓遂入都 / 作者:洪咨夔 |
未放梅梢一個春,枇杷花已玉嶙峋。
霜靴帶取苔痕去,應被孤猿野鶴嗔。
|
|
仲冬九日還可庵謁墓遂入都解釋: 《仲冬九日還可庵謁墓遂入都》是洪咨夔(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仲冬的九日歸來,我前往可庵謁墓,然后繼續前往都城。梅花還沒有開放,枇杷花已經盛開得像玉一樣閃耀。我帶著霜靴上路,帶走了苔蘚的痕跡,但這樣做可能會惹惱孤猿和野鶴。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仲冬時節的旅途經歷。詩人首先前往可庵謁墓,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然后,他繼續前往都城,途中觀賞到了盛開的枇杷花,與尚未開放的梅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的旅途充滿了寂靜和孤獨,他穿著霜靴行走,帶走了路上的苔蘚,但卻擔心這樣做會惹惱周圍的孤猿和野鶴。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仲冬時節的景色和詩人的旅途經歷,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詩中的梅花和枇杷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梅花象征著堅強和不屈的品質,而枇杷花則展示了生機和盛放的美麗。詩人帶著霜靴行走,途中留下苔蘚的痕跡,這些細節表達了詩人孤獨的旅途和對逝去時光的回憶。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擔心,他擔心自己的行為會擾亂到周圍的孤猿和野鶴,暗示了對自然和諧的追求。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的情感與境遇,通過對自然景色和旅途經歷的描繪,將詩人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景物相結合,給人以深思和共鳴。同時,這首詩詞也體現了宋代文人的寫作風格和審美追求,注重意境的營造和細膩的描寫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