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 / 作者:蘇軾 |
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
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
今日風憐客,平時浪作堆。
晚來洪澤口,捍索響如雷。
過淮山漸好,松檜亦蒼然。
藹藹藏孤寺,冷冷出細泉。
故人真吏隱,小檻帶巖偏。
卻望臨淮市,東風語笑傳。
回首濉陽幕,簿書高沒人。
何時桐柏水,一洗庾公塵。
此去漸佳境,獨游長慘神。
待君詩百首,來寫浙西春。
|
|
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解釋:
《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
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
今日風憐客,平時浪作堆。
晚來洪澤口,捍索響如雷。
中文譯文:
喜歡長江的水,十年來往三次。
功名已經遠離,回家的打算也很悠閑。
今天風兒憐憫旅客,平時的浪花成了一堆。
傍晚來到洪澤口,船槳聲響如雷。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經過淮河時的情景和他對人生的思考。蘇軾曾多次往來于長淮水域,這里的景色和水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對功名利祿已經不再追求,對人生的歸宿也更加從容。他感嘆時光的飛逝,表達了對過去功名榮耀的淡然和對未來歸宿的寬慰。
詩中提到的長江水浪拍打在船頭,形成了堆積如山的浪花,這是蘇軾離家在外行船時的常見景象。傍晚時分,當他到達洪澤口時,船槳劃過水面,發出響如雷鳴的聲音,給人以震撼和壯美的感覺。
詩的后半部分,蘇軾描繪了過淮山的美景。山上的松樹和柏樹蒼翠挺拔,孤寺在茂密的樹林中宛然可見,細小的泉水從山間冷冷地流出。這里有故人隱居的地方,小小的樓閣建在巖石上,頗具詩意。蘇軾期待著能到臨淮市,聽到東風傳來的笑語。
最后兩句表達了對過去的回憶。蘇軾回首濉陽幕,發現簿書堆得高高的,而人們已經消失。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桐柏樹下的水邊,將庾公(指庾信)的塵埃洗去,表示對庾公的景仰和向往。最后,蘇軾期待著朋友能寫下一百首詩來,為他寫下浙西的春景,以增添他獨自游賞時的悲涼和寂寞之感。
這首詩詞通過對淮河水域的描繪和對人生歸宿的思考,表達了蘇軾對功名利祿的超越和對自然山水的贊美。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過去友人和時光的懷念,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整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展示了他對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余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