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陶雜詩十一首 / 作者:蘇軾 |
博大古真人,老聃關尹喜。
獨立萬物表,長生乃余事。
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
我頃登羅浮,物色恐相值。
徘徊朱明洞,沙水自清駛。
滿把菖蒲根,嘆息復棄置。
|
|
和陶雜詩十一首解釋:
中文譯文:
《和陶雜詩十一首》
博大的古真人,
老聃關口的尹喜。
獨立于萬物之上,
長生只是次要之事。
稚川接近的機會不多,
若有能夠接觸的機緣,
我曾經登上羅浮山,
尋找著寶貴的東西。
徘徊在朱明洞里,
船自然而然地駛過清澈的沙水。
握滿了雪蓮的根莖,
嘆息著又放棄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寫給陶淵明的回應,他在詩中描述了自己對長生不朽的追求和在現實生活中追尋真理和意義的困惑。
首先,蘇軾提到了“博大古真人”,指的是道家的創立者老聃和佛家創始人老子。他表達了對這兩位巨匠的敬仰。接著,他提到“長生乃余事”,意味著他并不以長生為最高追求,而是關注當前的現實生活。
然后,蘇軾寫道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這里的稚川可能指的是一種追求永生的地方,他表示若是有機會接觸到這個地方,他會在羅浮山中尋找寶貴的東西,寓意著他對真理和意義的追尋。
最后,他通過描述在朱明洞徘徊、清澈的沙水中自然航行,握滿菖蒲根又嘆息舍棄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在現實中的追尋中的困惑和掙扎。菖蒲根的象征意義可能代表他放棄某些人生追求的無奈和遺憾。
整首詩抒發了蘇軾對現實生活中的求索與困惑,他在探索真理、追尋意義的道路上,經歷了迷茫和放棄,表達了對追求真理的堅持和對人生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