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妙高臺 / 作者:蘇軾 |
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云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
臺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云,即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
|
|
金山妙高臺解釋:
《金山妙高臺》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述了他向往金山妙高臺,同時表達了對修行和長生的渴望。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云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
臺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云,即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修行和長生的向往。他想乘坐飛車東訪赤松子,但他認識到蓬萊仙境無法到達,弱水隔絕了三萬里的距離,因此他決定前往金山。在金山上,他發現了妙高臺,這座孤立的云峰。他仰望著妙高臺,發現一開始看上去沒有路徑,誰會相信平坦如砥石呢?然而,在妙高臺中,有一位老比丘,他的碧眼照亮了窗戶,蘇軾感嘆他的身軀如玉,凜冽的寒霜進入他的牙齒。盡管如此,他的機鋒無法觸及,他的千偈誦經像水一樣翻滾。蘇軾提問,為何還要尋找長生之道,因為這位比丘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品質。最后,蘇軾表示自己無法學習修行的方法,只能請求這位學長不要死去,以便他能夠向他學習。
賞析:
《金山妙高臺》以蘇軾獨特的意境和意象描繪了他對修行和長生的向往。金山象征著仙境,而妙高臺則是其中的一座神秘而孤立的山峰。蘇軾通過描述臺中的老比丘,展示了他對修行者的景仰。老比丘的碧眼和凜冽的寒霜形象生動而有力地表達了他的虔誠和堅韌。詩中的比丘被描繪成超越凡俗的存在,他的身軀如玉,無法觸及他的機鋒,他的誦經聲如水一般翻滾。整首詩以蘇軾自身的向往和對修行者的景仰為線索,表達了他對長生和超越塵世的追求。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自己對修行的無能為力,只能請求學長的長生不死,以期向他學習修行之道,這表現出一種自謙和虛心。整首詩詞意境高遠,描繪了修行者的超凡境界,并通過景物描寫和比喻的手法,展示了蘇軾對修行的向往和對修行者的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