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關 / 作者:汪元量 |
蔽日烏云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
綠蕪徑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莫上望鄉臺。
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
|
潼關解釋: 《潼關》是宋代詩人汪元量的作品。該詩描繪了作者經過潼關時的情景和感受。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潼關
蔽日烏云撥不開,
昏昏勒馬度關來。
綠蕪徑路人千里,
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
愁來莫上望鄉臺。
桃林塞外秋風起,
大漠天寒鬼哭哀。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經過潼關時的景色和情感。詩人觸景生情,面對烏云密布、遮住了陽光的景象,他心中充滿了苦悶和沮喪。他無奈地勒住馬韁,勉力前行,度過了潼關。在這條綠草如茵的小徑上,行人們奔波千里,只為遠方的目標。而在郵亭旁的黃葉下,他停下腳步,喝上一杯酒,給自己一點解脫和慰藉。
然而,詩人的心中充滿了對國家沉淪的悲痛,他的淚水空懸,無法挽回已經發生的事情。當愁緒襲來時,他不敢再登上望鄉臺,因為那里只會讓他更加思鄉。而在桃林和大漠之外,秋風開始吹起,天空變得寒冷,甚至有鬼哭的聲音,這無疑增添了詩中的哀愁和凄涼。
賞析:
《潼關》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詩人的情感表達,展現了作者對國家沉淪和離鄉之苦的思考與感受。詩人以樸素的語言,描繪了烏云蔽日、昏暗的景象,通過這種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他內心的沮喪和困惑。同時,詩中的綠蕪小徑和黃葉郵亭,為詩中的壓抑氛圍增添了一絲生機和解脫的意味。詩人的悲憤之情在他的國家和家鄉之間掙扎,他對國家的憂患和對家鄉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首詩的主旨。
最后兩句詩中,桃林塞外的秋風和大漠的寒冷,以及鬼哭的聲音,為詩中的情感注入了更深的凄涼和哀怨。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描繪和情感的表達,傳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憂傷和無奈。這種情感上的共鳴,使得《潼關》成為了一首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詩作,引發讀者對人生、國家和離鄉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