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馬臺 / 作者:汪元量 |
臺空馬盡始知休,枳棘叢邊鹿自游。
泗水不關興廢事,佛峰空鎖古今愁。
風吹野甸稻花晚,雨暗山城楓葉秋。
欲吊英靈何處在,髑髏無數滿長洲。
|
|
戲馬臺解釋: 《戲馬臺》是宋代詩人汪元量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戲馬臺空了,馬匹都已離去,才知道它們休息了;
枳棘叢邊上的鹿自由自在地游蕩;
泗水不關心興廢之事,佛峰空鎖著古今的憂愁;
風吹拂著野甸上的稻花,夜晚時雨暗淡了山城中的楓葉;
想要尋找英靈在何處,只見長洲上駭人的髑髏無數。
詩意:
《戲馬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一種寂靜與孤寂的氛圍。詩中的戲馬臺空蕩蕩的場景,暗示著忙碌的喧囂已經過去,馬匹離去后的寧靜給人以休憩的感覺。枳棘叢邊上的鹿自由自在地游蕩,凸顯了自然界的寧靜和自由。泗水和佛峰則象征著時興與興廢,但它們對這些事情毫不關心,佛峰更似乎鎖住了古今的憂愁。風吹拂著野甸上的稻花,雨暗淡了山城中的楓葉,揭示了秋天的來臨。詩人想要吊唁英靈,但卻不知道英靈的所在,只見滿滿長洲上駭人的髑髏,給人以一種凄涼和深沉的感覺。
賞析:
《戲馬臺》以簡練而凝練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慨。詩詞以寧靜、孤寂的意象為主線,展現了一種深沉的哲理和情感。戲馬臺空蕩的場景寓意著喧囂的結束和寧靜的到來,給人以休憩和反思的空間。枳棘叢邊的鹿象征著自由和無拘束,與戲馬臺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泗水和佛峰的描繪則以自然的態度對待人事,它們不關心興廢,佛峰更似乎鎖住了古今的憂愁,給人以超越時空的思考。風吹野甸上的稻花和雨暗山城中的楓葉則表現了時間的流轉和季節的更替,暗示著秋天的到來。詩人想要吊唁英靈,但卻不知道英靈所在,只見長洲上滿滿的髑髏,給人以一種恢弘和壓抑的感覺,映襯出詩人內心的深沉與憂愁。整首詩詞以簡明扼要的語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象征意象的運用,展現了作者對世事變遷和人生意義的思考,給讀者以深思和共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