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山 / 作者:汪元量 |
焦山寺里白云堆,百尺危樓百尺臺。
持咒圣僧漂海去,尋訪閒客渡江來。
雷轟古樹蜈公出,日轉虛檐燕子回。
案上楞嚴都好在,昆明又見有新灰。
|
|
焦山解釋: 《焦山》是宋代詩人汪元量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焦山寺的景象。白云如堆疊在焦山寺內,樓臺高聳百尺,給人一種高聳入云的感覺。詩中提到了一個持咒的圣僧,他漂海而去,尋找那些渡江來到焦山寺的閑客。古樹被雷聲驚動,蜈蚣從樹上爬出,太陽轉動,燕子在虛檐間飛舞。楞嚴經放在案上,莊嚴肅穆,又看到了新的灰燼。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勾勒出焦山寺的景色和氛圍。白云堆積在山寺之中,給人一種輕靈飄逸的感覺。高樓和臺階的描繪則使人聯想到焦山寺的雄偉壯麗。圣僧持咒而去,尋找著渡江而來的閑客,揭示了這座寺廟作為一處道場的特殊意義。雷聲和日光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氛圍,古樹和燕子的形象則增添了寺廟的古樸和生氣。楞嚴經的出現表明寺廟中的佛法修行的莊嚴和虔誠,而新的灰燼則暗示著佛法的不斷傳承和更新。
整首詩以景物的描繪為主線,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交織,展現了焦山寺的壯麗景色以及佛法修行的莊嚴氛圍。同時,詩中還融入了自然與人文的對比,使作品更具層次感和意境。這首詩通過描繪寺廟景象,表達了對寺廟文化和佛法傳承的贊美與敬仰,展示了宋代文人對于宗教信仰和修行之道的關注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