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鹽井 / 作者:蘇軾 |
?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漲,則鹽泉迤邐遷去,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
?五行水本咸,安擇江與井。
如何不相入,此意復誰省。
人心固難足,物理偶相逞。
猶嫌取未多,井上無閑綆。
|
|
諸葛鹽井解釋:
《諸葛鹽井》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諸葛縣鹽泉的特殊之處。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諸葛縣的鹽井有十四口,從山下一直延伸到山上,其中十三口井通常都是空的。在盛夏時節,水漲起來,鹽泉就會遷移到其他地方,常常流入江水無法及及的地方。五行水本是咸的,為何選擇江水和井水不相混合呢?這個意義又由誰來體會呢?人心固然難以捉摸,物理現象也偶爾顯現。盡管鹽泉的取用不多,但井上卻沒有閑置的繩索。
詩意:
《諸葛鹽井》通過描寫鹽井的特殊情況,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界和人性的思考。鹽泉的遷移和井水與江水的不相混合,反映了自然界中水的特性和物理現象。與此同時,詩人也觸發了對人心的思考,認為人心難以捉摸,物理與人性之間的關系也常常呈現出偶然性。盡管鹽泉的取用并不多,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其的珍視和管理。
賞析:
這首詩詞以鹽井為背景,通過描寫鹽泉的特殊現象,展示了蘇軾對自然和人性的思考。詩人通過對鹽井特殊現象的描繪,突顯了自然界的奇妙和人類對其的無法完全掌控。同時,詩人對人心的思考表達了對人性難以捉摸和多變的認識。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主題,展示了蘇軾的才華和洞察力。
詩詞《諸葛鹽井》通過對鹽井特殊現象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性的思考,以及對復雜現象的洞察。它充滿了哲理和隱喻,引發讀者對自然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