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浪石 / 作者:蘇軾 |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
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
朅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
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
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園山水聊心存。
|
|
雪浪石解釋:
《雪浪石》是蘇軾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雪浪石
太行山西來萬馬屯,
雄壯之勢與岱岳相爭。
飛狐上黨成天下脊,
夕陽漸漸消失,黃昏降臨。
削石成山東二百郡,
山勢氣勢壓倒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側巍然聳立,
懸崖斷裂,開啟土門。
城下石塊猛然飛起,
一聲炮響驚動天驕的靈魂。
百年來的和平,烽燧已冷,
這塊石頭僵臥在枯榆根旁。
畫師爭相描繪雪浪的氣勢,
但天工的創造并不留下斧鑿的痕跡。
離堆四周繞著江水,
坐在這里無人能與蜀士相論。
老翁兒戲般制造飛雨,
端坐著喝酒,看著珍珠跳躍盆中。
這個身體是真實還是幻覺,
故園的山水仍然縈繞在內心。
詩意和賞析:
《雪浪石》描繪了太行山的壯美景色,以及其石頭的偉岸和雄渾之勢。詩中運用了太行山與岱岳山(泰山)相爭的比喻,表達了太行山雄壯的氣勢和地位。蘇軾通過描寫飛狐山的高聳和夕陽西下的景象,營造了一種壯麗而漸漸消逝的氛圍。
詩中的雪浪石象征著太行山的峰巒,以及山石的厚重和巍峨。蘇軾以雪浪石為象征,描述了山勢壓倒東北地區的三家村莊。石頭從山上飛起,驚動了天驕的靈魂,寓意著石頭的威力和山勢的震撼。
詩人還表達了對和平的思念,以及時間的流逝。他提到烽燧已經冷卻,暗示了長期的和平時期。雪浪石作為一種靜態的存在,象征著過去的輝煌和現在的凋零。
詩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畫家們對雪浪石的描繪,但他們無法完全捕捉到天然山石的氣勢和創造者的智慧。最后,詩人以老翁制造飛雨的形象,表達了對故園的思念和對美好回憶的珍視。
整首詩通過對太行山及其雪浪石的描繪,表達了對山勢的敬佩和對過去的懷念。它展示了蘇軾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并通過對人與自然的互動來表達人生和時光的感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