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待制求先墳永慕亭詩 / 作者:蘇軾 |
靈區(qū)有異產(chǎn),化國無潛珍。
承平百年間,簪纓半齊民。
建溪富奇?zhèn)ィ~氏初隱淪。
森然見喬木,其下維德人。
佳哉郁蔥蔥,氣若鳳與麟。
聯(lián)翩出儒將,豈惟十朱輪。
新松無鹿觸,舊柏有烏馴。
待公歸上冢,淚葉乃肯春。
|
|
葉待制求先墳永慕亭詩解釋:
《葉待制求先墳永慕亭詩》是蘇軾的作品,屬于宋代詩歌。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靈區(qū)有異產(chǎn),化國無潛珍。
承平百年間,簪纓半齊民。
建溪富奇?zhèn)ィ~氏初隱淪。
森然見喬木,其下維德人。
佳哉郁蔥蔥,氣若鳳與麟。
聯(lián)翩出儒將,豈惟十朱輪。
新松無鹿觸,舊柏有烏馴。
待公歸上冢,淚葉乃肯春。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靈區(qū),其中孕育出異寶,但是這個國家卻沒有珍寶的潛藏。在這個國家享受了一百年的和平時光,高官顯貴們的裝飾華麗,而百姓們則只能半齊民的衣冠。建溪地區(qū)富饒而壯麗,葉姓的人們剛開始隱居于此。在這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中,住著一些德高望重的人物。他們的氣質(zhì)猶如鳳凰和麒麟一樣高貴。這些人才紛紛涌現(xiàn),不僅有十朱輪那樣的官員,還有其他杰出的文人。新生的松樹沒有鹿來觸碰,而古老的柏樹卻有烏鴉在其上棲息。等待公公回歸墳墓,只有淚水滋潤的葉子才肯迎接春天的到來。
賞析:
這首詩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有關自然和人事的景象,融合了對社會現(xiàn)象和人性情感的思考。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描繪了靈區(qū)中珍寶與國家貧困的對比、官員與百姓的對比、新松與舊柏的對比等。通過這些對比,詩人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思考。
詩中描繪的建溪地區(qū)富饒壯麗,與葉姓的人們初隱淪的情景,展現(xiàn)了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的隱居態(tài)度。詩人通過描繪郁郁蔥蔥的樹林和其中的德高望重的人物,表達了對高尚品質(zhì)和道德價值的贊美。同時,他也對新生的松樹和烏鴉棲息的古老柏樹進行對比,呈現(xiàn)了時代的變革和傳統(tǒng)的延續(xù)。
整首詩以待公歸上冢、淚葉乃肯春的結(jié)尾,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待。詩人用淚水滋潤的葉子作為春天的象征,傳達了對希望和重生的渴望。
這首詩以簡練清麗的語言,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揭示了社會現(xiàn)象和人性的一些內(nèi)在特點,展示了蘇軾扎實的寫作功底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