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 / 作者:陳師道 |
馬蹄殘雪未成塵,梅子梢頭已著春。
巧勝向人真奈老,衰顏從俗不宜新。
高門肯送青絲菜,下里誰思白發人。
共學少年天下士,獨能濡濕轍中鱗。
|
|
立春解釋: 《立春》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描繪春天來臨的場景為主題,通過獨特的意象和表達方式,傳達出對時光流轉和個人境遇的思考。
詩詞中的第一句“馬蹄殘雪未成塵”描繪了冬季的殘雪仍未完全融化的景象。這一景象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同時也暗示著時間的流逝。第二句“梅子梢頭已著春”以梅花的細小枝頭上已經開放的花蕾,宣告著春天的即將到來。通過對冬季與春季的對比,詩人表達了時間的推移和四季更替的感慨。
接下來的兩句“巧勝向人真奈老,衰顏從俗不宜新”表現了詩人對自身年老和衰朽的感嘆。詩人認為自己雖然年紀已經老去,但內心仍然充滿了智慧和才華。然而,社會上的習俗和觀念使得衰老的外貌不符合新時代的審美標準。這種對年老與社會觀念的反思,反映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
接下來的兩句“高門肯送青絲菜,下里誰思白發人”揭示了詩人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系。高門指的是貴族家庭,而青絲菜則象征著年輕的時髦女子。詩人抱怨高門貴族只追求年輕美貌的女人,卻不關心年老的詩人。這種對社會冷漠和對詩人身份的思考,進一步凸顯了詩人的孤獨和辛酸。
最后兩句“共學少年天下士,獨能濡濕轍中鱗”傳達了詩人對年輕一代的期望。詩人希望年輕人能夠向他學習,共同追求卓越。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的堅持和努力。這種對年輕人的鼓勵和對自己精神力量的彰顯,體現了詩人對人生意義和追求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立春》通過對春天來臨、個人衰老和社會冷漠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個人命運和社會現實的思考。詩詞中獨特的意象和表達方式,以及對時代變遷和人生意義的思考,使得這首詩詞充滿了深刻的詩意和賞析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