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 / 作者:蘇軾 |
幽居亂蛙黽,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況聞弦誦音。
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
且欣習齊咻,未敢笑越吟。
九齡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無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闊尚掛斗,天高欲橫參。
荊榛短墻缺,燈火破屋深。
引書與相和,置酒仍獨斟。
可以侑我醉,瑯然如玉琴。
|
|
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解釋:
《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寫了他在遷居之夜聽到鄰居的孩子誦讀書籍的場景,引發了他的感慨和創作的靈感。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幽居亂蛙黽,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況聞弦誦音。
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
且欣習齊咻,未敢笑越吟。
九齡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無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闊尚掛斗,天高欲橫參。
荊榛短墻缺,燈火破屋深。
引書與相和,置酒仍獨斟。
可以侑我醉,瑯然如玉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遷居之夜聽到鄰居孩子誦讀書籍的情景為背景,表達了對兒童讀書的欣慰和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感慨。詩中的意象和情感相互交織,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思和對自身命運的思考。
詩的開篇描述了寂靜的居所中充斥著蛙聲和蛇聲,給人一種幽居的感覺,蘇軾把自己比作半人半禽。接著,他聽到鄰居孩子的讀書聲,由于久居幽靜,這樣的聲音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可喜的聲音。兒童的聲音自然純美,他們身穿著名的青衿,顯露出才華橫溢的潛質。作者欣然聽聞,但又不敢嘲笑他們的吟誦,顯示出對兒童的尊重和對才華的認可。
接下來,蘇軾用“九齡起韶石,姜子家日南”這樣的對仗句來表達自己對時間和命運的思考。他說自己的道路沒有南北之分,意味著不受局限于地域和境遇,不受時間的限制,他的才華隨時都可以煥發。他將海闊和天高作為比喻,表達了自己的胸懷寬廣和追求卓越的志向。然而,他的居所卻是荊榛叢生,墻短屋舊,燈火昏暗,這種反差使得他對自己的境遇產生了思考和關注。
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內心的情感和他對酒的寄托。他引書與孩子們一同和諧,置酒自斟,希望能夠醉心于自己的創作之中。他將酒比作美麗的玉琴,顯示出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我情感的發泄。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鄰居孩子的讀書聲和對自身命運的思考,展現了蘇軾對兒童才華、人生和藝術的思索。同時,詩中運用了對仗句和意象的手法,使《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幽居中蛙聲嘈雜,生活如同半人半禽。
孩子們的讀書聲已經令人歡喜,更何況聽到弦樂的演奏。
孩子們的聲音純美動聽,他們家中有兩位才華橫溢的少年。
我欣喜地學習他們的吟誦,但不敢輕笑他們的韻律。
九歲起就開始學習音樂,姜太公家的家訓指南。
我的人生沒有南北之分,怎會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
海闊天高,渴望橫渡其中。
屋中的墻壁短小破損,燈火昏暗深沉。
拿起書本與他們共同學習,倒酒依然獨自暢飲。
讓我陶醉其中,宛如玉琴的動人音律。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蘇軾在遷居之夜聽到鄰居孩子朗讀書籍的情景,從中獲得了情感上的激動和創作的靈感。詩中通過對孩子們朗讀聲音的贊美,表達了對他們純真美好的認同和對才華的贊賞。同時,蘇軾也通過自己的內心感受揭示了對自己處境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期許。
詩的開篇,蘇軾描述了幽居的環境中蛙聲嘈雜,生活如同半人半禽。這種環境讓人感到幽靜而孤寂。接著,他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這樣的聲音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令人歡喜的聲音。孩子們的聲音純美動聽,他們家中有兩位才華橫溢的少年。蘇軾欣喜地學習他們的吟誦,同時也表達了對他們才華的贊賞和尊重。
接下來,蘇軾通過九歲起學習音樂的經歷和姜太公的家訓,表達了他的人生態度。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沒有南北之分,不受地域和環境的限制,他的才華隨時都可以煥發。他渴望擁有海闊天高的境界,寄托了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然而,蘇軾在描述自己居所的時候,揭示了一種對比和反差。他的居所墻壁短小破損,燈火昏暗深沉,這種環境與他內心的追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反差使得他對自己的境遇產生了思考和關注。
在詩的結尾,蘇軾拿起書本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同時自斟倒酒,表達了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自我情感的發泄。他將酒比作美麗的玉琴,顯示了他對藝術的癡迷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