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內 / 作者:陳師道 |
麀麌顧其子,燕雀各有隨。
與子為夫婦,五年三別離。
兒女豈不懷,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從母,可喜亦可悲。
關河萬里道,子去何當歸。
三歲不可道,白首以為期。
百畝未為多,數口可無饑。
吞聲不敢盡,欲怨當歸誰。
|
|
送內解釋: 《送內》是宋代陳師道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麀麌顧其子,燕雀各有隨。
麀麌是一種動物,它關心著自己的子女,而燕雀各自飛翔。
這兩句描述了自然界中不同動物對待子女的方式,傳達了詩人對親情的思考。
與子為夫婦,五年三別離。
作者與他的妻子結為夫婦,但在五年間分別了三次。
這句揭示了夫妻之間的離別之苦,反映了時代背景下人們因各種原因而長時間分離的痛楚。
兒女豈不懷,母老妹已笄。
兒女怎能不思念,母親已年老,妹妹已經到了成年。
這句表達了兒女對父母的思念之情,以及時間的流逝和家庭成員的變化。
父子各從母,可喜亦可悲。
父親和兒子各自依賴母親,這既是值得高興的,也是令人悲傷的。
這句反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依賴關系和復雜的情感。
關河萬里道,子去何當歸。
萬里長城和漫長的道路,孩子離去何時回來。
這句表達了長途旅行和分離的辛酸,詩人對子女的未來歸期心存疑慮。
三歲不可道,白首以為期。
三歲的時間無法言說,以白發老去作為期限。
這句表達了詩人對子女的期盼和對時間的感慨,暗示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
百畝未為多,數口可無饑。
雖然百畝田地不算多,但幾口之家可以免于饑餓。
這句強調了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重要性,以及對簡樸生活的贊美。
吞聲不敢盡,欲怨當歸誰。
忍受著無法說出的苦楚,想要埋怨卻又不知歸咎于誰。
這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無奈,對困境的無可奈何。
這首詩詞《送內》通過描述家庭和親情的離合,折射出宋代時期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情感體驗。詩句中融入了對自然界的描寫,通過對動物和自然景物的比擬,表達了人們對親情的思考和對生活的感悟。整首詩情感真摯,飽含著對家庭、親情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