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寇荊山 / 作者:陳師道 |
曠士三年別,荊山一顧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脫帽頭應白,求田意欲東。
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
|
|
寄寇荊山解釋: 《寄寇荊山》是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作品。這首詩詞描繪了離別之情和歲月的流轉,通過對曠士離別荊山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時光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曠士三年別,荊山一顧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脫帽頭應白,求田意欲東。
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
這首詩詞的詩意深邃而含蓄。詩人以“曠士”自稱,表達了自己超脫塵世的態度。他離別了三年之久,然而荊山一望之間,早已不再是曾經的面貌。詩中“百千人欲死”表達了對過往的懷念和對逝去歲月的感慨。而“四六老能工”則隱喻了歲月的流轉和人事的更迭,以及人們在歲月中的堅持和努力。
接著,詩人提到自己脫帽頭應白,意味著他已經年老。然而,他內心仍然懷有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夠東去尋找自己的心靈寄托。這種對田園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詩人對純樸自然的向往和對繁雜世事的厭倦。
最后兩句“口須論世事,目已失飛鴻”,詩人以自身的經歷和感受,表達了對世事的思考。雖然他還能談論人世間的事情,但他已經失去了追逐夢想的熱情和銳氣,仿佛目光中已經看不到曾經追逐飛鴻的光景。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的詞語和深刻的意境,表達了對離別、歲月流轉和對世事的思考。同時,它也展現了詩人對純樸自然和追求內心寄托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