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 / 作者:蘇軾 |
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
聞道山中樹,猶余手種松。
江山養豪俊,禮數困英雄。
執版迎官長,趨塵拜下風。
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
|
|
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解釋:
詩詞:《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
聞道山中樹,猶余手種松。
江山養豪俊,禮數困英雄。
執版迎官長,趨塵拜下風。
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
中文譯文:
過巴東縣時未泊船,聽聞萊公的遺跡。
萊公曾經未被賞識,孤獨地在巴東度日。
聽說山中有一棵樹,是他親手種下的松樹。
江山培養出了許多英俊之士,但禮數使得英雄們束手束腳。
他們牽著板子迎接官員,匆忙地向塵土下風拜倒。
當年的刺史是誰,或許對三公并不了解。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歷史人物萊公的落寞和被遺忘的命運。萊公在巴東度過了孤獨的人生,沒有得到他應有的認可和賞識。詩中提到他種下的松樹,象征著他的才華和貢獻,但這些都被人們忽視了。江山養育出了許多英俊之士,但他們卻在禮數上受到束縛,不能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品德。他們追隨權勢,迎接官員,卑躬屈膝,向塵土下風拜倒,這種場景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虛偽和權力的壓迫。詩末作者提問,當年的刺史是誰?但對于真正的三公(指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卻不了解,這暗示了作者對官場的冷嘲熱諷。
整首詩以悲涼的筆調抒發了作者對歷史人物被遺忘和社會現實的不滿。它反映了宋代社會的黑暗面和官場的腐敗。通過萊公的形象,詩人表達了對真正英雄才能的渴望和對社會風氣的批判。這首詩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同時也對后世的讀者提出了反思和警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