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復教授以事待理 / 作者:陳師道 |
負俗寧能累哲人,昔賢由此致功名。
驥收鹽坂車前足,琴得焦桐爨下聲。
三獻荊山時未識,一鳴齊鳥眾方驚。
傳聞下詔搜遺逸,勸講方思用老成。
|
|
何復教授以事待理解釋: 《何復教授以事待理》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陳師道。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何復教授以事待理,
負俗寧能累哲人。
昔賢由此致功名,
驥收鹽坂車前足。
琴得焦桐爨下聲,
三獻荊山時未識。
一鳴齊鳥眾方驚,
傳聞下詔搜遺逸。
勸講方思用老成。
【中文譯文】
何復教授以事待理,
背負世俗而能不累及哲人。
古代賢人通過這種待理之道獲得功名,
駿馬在鹽坂上奔跑,馬蹄迅疾。
琴音得到焦桐木所熏火的熏陶,
在荊山上三次獻曲,時代并未予以認識。
一聲鳴叫,鳥群驚飛,
傳聞有上諭,搜尋遺世之才。
勸勉講學,方思用老成。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何復教授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面對世俗的境遇。他以深思熟慮的態(tài)度對待瑣碎的事務,不受世俗之累,從而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哲人風范。
詩中提到的"負俗"意味著作者以高尚的道德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不為世俗的浮華所動搖。"累哲人"表明世俗的瑣事會使智者感到疲憊,而何復教授能夠從容應對。
接下來,詩人引用了歷史的例子,告訴我們古代賢人通過專注于瑣事而獲得功名。"驥收鹽坂車前足"形象地描繪了跑得極快的駿馬,表達了何復教授以出眾的才華和全力以赴的態(tài)度在瑣事中努力。
"琴得焦桐爨下聲"揭示了何復教授在琴音的演奏中受到焦桐木所熏陶的啟示。焦桐木是一種珍貴的木材,用它來熏琴能賦予琴音更加深沉的韻味,象征著何復教授在瑣事中能夠汲取智慧。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何復教授在荊山上三次獻曲,但時代并未予以認識。這表明他的才華和貢獻可能被時人所忽視,但這并不影響他的堅持和努力。
最后兩句表達了何復教授的聲望漸起,他的一聲鳴叫引起了眾人的驚嘆,甚至傳聞有上諭,搜尋遺世之才。這意味著他的才華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和推崇,大家開始意識到他的價值。
整首詩詞通過描繪何復教授的待事之道和對瑣事的專注,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境遇的思考。詩中使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將瑣碎的日常事務與高尚的品德、智慧的追求相結合,展示了何復教授的卓越和與眾不同的精神風貌。
整首詩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卓越和超越平凡的思考。它在描繪何復教授的同時,也呼應了人們對于追求真理、智慧和卓越的追求。通過對瑣事的思考和專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