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韻邦直通判少尹題普現堂見簡之什 / 作者:李彌遜 |
飽知世路厭陳人,分得僧窗寄此身。
戴月筍輿成獨往,緣云藜杖與誰親。
足間優缽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塵。
賴得詩翁來著語,五松從此有知津。
|
|
次韻邦直通判少尹題普現堂見簡之什解釋: 《次韻邦直通判少尹題普現堂見簡之什》是宋代李彌遜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飽知世路厭陳人,
明白世間常見之人已令人疲倦,
分得僧窗寄此身。
獨自在僧房中分得一席之地,
戴月筍輿成獨往,
戴著帽子,乘著月亮的車,獨自前行,
緣云藜杖與誰親。
依靠云彩做成的杖,與誰有親密的關系。
足間優缽藏千界,
腳下的優美缽中蘊含著千世界,
掌上庵摩等一塵。
手掌上的庵摩(一種念珠),平等地沾染一點塵埃。
賴得詩翁來著語,
幸虧有詩人前來言談,
五松從此有知津。
從此五松(指五松山)才得到指引和啟示之處。
詩詞的意境描繪了作者李彌遜的心境和思考。他已對世間的平凡之人感到厭倦,尋找一方僧窗作為自我寄托的歸屬。他獨自一人,戴著帽子,乘著月亮的車,離開了塵世,踏上一段獨特的旅程。他手中的念珠和杖都寄托著他的希望和信仰,雖然它們也沾染了一些塵埃,但這并不妨礙它們的價值和意義。最后,詩人感謝詩人的到來,因為詩人的存在給了五松山以指引和啟示,為其帶來新的認知和理解。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追求,表達了對世俗之路的厭倦和對寧靜境界的向往。通過與自然的融合,表達了詩人對于真理和智慧的探索。整首詩詞意境清新,寓意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