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仲通判以溪聲名軒約同賦 / 作者:李彌遜 |
山根出泉瀉鳴玉,上有蒼崖擎佛屋。
無風水石自撞觸,不盡潮音發寒谷。
宰官不是云間陸,舊識南泉生處熟。
當軒大榜與名目,平地重翻偃溪曲。
曲中時轉三妙語,一一聲音談佛祖。
喧豗噫視十方鼓,萬壑風雷送煙雨。
此聲不屬聞中取,六鑒相攘竟誰主。
后來紛紛何足數,五乳峰頭曾賺舉。
山翁有耳百不聞,團蒲曲幾窮朝昏。
何時沿溪掬寒綠,掃葉煎茶睡初足。
|
|
虞仲通判以溪聲名軒約同賦解釋: 《虞仲通判以溪聲名軒約同賦》是宋代李彌遜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山溪邊聽到溪水聲音時的感受和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
山根出泉瀉鳴玉,
上有蒼崖擎佛屋。
無風水石自撞觸,
不盡潮音發寒谷。
宰官不是云間陸,
舊識南泉生處熟。
當軒大榜與名目,
平地重翻偃溪曲。
曲中時轉三妙語,
一一聲音談佛祖。
喧豗噫視十方鼓,
萬壑風雷送煙雨。
此聲不屬聞中取,
六鑒相攘竟誰主。
后來紛紛何足數,
五乳峰頭曾賺舉。
山翁有耳百不聞,
團蒲曲幾窮朝昏。
何時沿溪掬寒綠,
掃葉煎茶睡初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山溪的聲音為主題,通過描繪溪水的奔騰聲音以及周圍的山崖、宰官、名榜等元素,表現了作者對溪水聲音的贊美和思考。
詩的第一聯描述了山根涌出的泉水,泉水聲如玉石相撞,又有蒼崖高聳,仿佛托起了一座佛屋。這里通過描繪聲音和景物的聯系,展現了溪水聲的威嚴和壯美。
第二聯寫出了溪水流淌時,無風自撞擊水中的石頭的聲響,溪水聲回蕩在寒谷之中,無窮無盡。這里通過寫景的方式,表達了溪水聲的回響和持久。
第三聯提到宰官和名榜,意味著這溪水聲名遠播,甚至超越了人世間的權勢和名利。平地重翻偃溪曲,也許是指名榜上的重要人物聽到溪水聲后,重新審視了人生的價值和追求。
第四聯寫出了曲中傳來的三句妙語,每一句語音如佛祖一般,深遠玄奧。喧豗噫視十方鼓,萬壑風雷送煙雨,這里用聲音的形容詞來描繪溪水聲的磅礴和壯觀。
第五聯表達了這溪水聲無法被人類所捕捉,六鑒相攘竟誰主,也許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無法完全領悟其中的奧妙。后來紛紛何足數,五乳峰頭曾賺舉,這里提到了后來的人們紛紛趕來,想要感受溪水聲的美妙,但卻難以計數,與五乳峰的眾多峰頭相比,無足輕重。
最后一聯寫出了山翁,指的是住在山中的老人,他雖然有耳卻聽不到溪水聲。團蒲曲幾窮朝昏,這一句描繪了山翁孤寂的生活,幾乎整天都圍繞著茶和團蒲曲度過。詩的結尾表達了作者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夠沿著溪水捧起清涼的綠葉,煎茶入睡,從而體驗到溪水聲的美妙。
整首詩詞通過對溪水聲的描繪,展現了溪水聲的威嚴、持久、玄奧和美妙。同時,詩中也融入了對權勢名利的思考和對生活的向往。通過聲音與景物的結合,以及對溪水聲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內心世界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