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昌化雙溪館下步尋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 作者:蘇軾 |
每見田園輒自招,倦飛不擬控扶搖。
共疑楊惲非鋤豆,誰信劉章解立苗。
老去尚貪彭澤米。
夢歸時到錦江橋。
宦游莫作無家客,舉族長懸似細腰。
|
|
自昌化雙溪館下步尋溪源,至治平寺,二首解釋:
《自昌化雙溪館下步尋溪源,至治平寺,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常常來到昌化雙溪館下尋找溪水的源頭,一直走到治平寺,寫了兩首詩。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人生的疑惑。他講述了自己在田園之中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
賞析:
該詩詞開頭寫到蘇軾常常來到昌化雙溪館,去尋找溪水的源頭。這里的雙溪館可以被理解為一個隱逸的地方,蘇軾在這里追求心靈的寧靜和純凈。接著,他走到治平寺,治平寺是一個佛教寺廟,也是一個修行的地方。蘇軾通過描述自己的行程,表達了他追求內心的平和和對人生的思考。
接下來的幾句詩表達了蘇軾對世俗人生的疑惑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他說每次看到田園景色,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過去和對世俗的厭倦。他不愿意被束縛于世俗的紛擾,渴望自由自在地飛翔。他懷疑楊惲(唐代文人)不是種地的人,而是飛升仙界的人;他質疑劉章(唐代文人)能夠解釋立苗(指田間的青苗),這里表達了對自己和他人對于世俗事物的理解能力的懷疑。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于物質生活和功名的追求的感慨。他說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追求著精致的飲食享受,表現了對生活的貪欲。他也提到了夢回錦江橋,意味著他對過去的回憶和對逝去時光的懷戀。最后兩句是對宦游生活的反思,他提醒自己不要成為無家可歸的旅客,不要讓整個家族都像細腰一樣懸在危險的邊緣。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軾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人生的疑惑,同時也反思了自己的欲望和人生的意義。它通過自然景物和個人感受的描寫,表達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和對自我境界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