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銘 / 作者:陳與義 |
無住庵,老居士。
紫玉池,娛晚歲。
不出庵,書誦偈。
誰使之,踐朝市。
入承明,司帝制。
如眢井,久不治。
百尺泉,來莫冀。
古之人,輕百計。
惟出處,不敢易。
嗟已晚,覺非是。
勒斯銘,戒后世。
|
|
研銘解釋: 《研銘》是宋代陳與義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研銘》中文譯文:
無住庵,老居士。
紫玉池,娛晚歲。
不出庵,書誦偈。
誰使之,踐朝市。
入承明,司帝制。
如眢井,久不治。
百尺泉,來莫冀。
古之人,輕百計。
惟出處,不敢易。
嗟已晚,覺非是。
勒斯銘,戒后世。
《研銘》詩意:
這首詩以無住庵的老居士為主題,描述了一個與塵世隔絕的修行者。老居士在紫玉池邊度過晚年,整天不離開庵堂,專心閱讀經書和寫偈語。然而,他不禁感嘆,為什么有些人卻離開庵堂,進入塵世之中,追逐權勢和財富。他認為這些人像廢棄已久、無人修理的眢井,不值得期待他們能像百尺泉一樣流淌出清新的水源。他對古代的智者表示敬佩,因為他們看輕了權勢和財富的誘惑,只愿意留在寧靜的修行之地。老居士深感時光匆匆,意識到自己的修行可能已經晚了,于是寫下這篇銘文,警示后世的人。
《研銘》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修行者和塵世之間的對比和反思。通過描繪無住庵的老居士和他對塵世的理解,詩人表達了對修行人士專注于內心修煉的贊美和對功利之世的批評。
詩中的紫玉池象征著安靜和寧神之地,老居士在此度過晚年,展現了與塵世隔絕的態度。他不離開庵堂,專心閱讀經書和寫偈語,表達了對修行與默默無聞的追求,以及對世俗欲望的超越。
詩中的眢井和百尺泉是對比的象征。眢井代表被廢棄和不受關注的狀態,長期不修理,無法提供清新的水源。而百尺泉則是對修行者的贊美,他們像清泉一樣源源不斷地涌出智慧和清凈。
詩人通過對古代智者的稱頌,表達了對那些看輕權勢和財富的人的敬佩。他們選擇留在安靜的修行之地,堅守初心,不為外物所動,對修行的堅持和清凈的追求給予了贊美。
最后,詩人深感時光匆匆,意識到自己的修行可能已經晚了,寫下這篇銘文,希望能夠警示后世的人,不要被權勢和財富的誘惑所迷惑,要珍惜修行的機會,堅持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清凈。
整首詩描繪了一個與塵世隔絕的修行者的形象,表達了對修行者專注于內心修煉的贊美和對功利之世的批評。通過簡練而有力的語言,詩人展示了修行者與世俗的對比,以及對淡泊名利和專注內心的價值觀的強調。這首詩詞在宋代文學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體現了當時士人對修身養性、追求內心寧靜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