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跋任才仲畫兩首 / 作者:陳與義 |
前年與孫子,共作南山客。
扶疏月下樹,偃蹇澗邊石。
賦詩題古蘚,三叫風脫幘。
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疇昔。
|
|
跋任才仲畫兩首解釋: 《跋任才仲畫兩首》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陳與義。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前年與孫子,共作南山客。
扶疏月下樹,偃蹇澗邊石。
賦詩題古蘚,三叫風脫幘。
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疇昔。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與他的孫子一起在南山作客的情景。詩的開頭表明這是前年的事情,作者與孫子一同來到南山,享受自然的美景和寧靜。在月光的照耀下,他們扶著茂密的樹木,坐在澗邊的石頭上。這種景象給人一種寧靜、閑適的感覺。
接下來,作者提到自己在這個地方寫下了一首詩,題為《古蘚》。詩中的古蘚指的是長滿在古墓石頭上的苔蘚,也許是作者在此地所見的景物。這里的"三叫風脫幘"表達了作者的意境,暗指風吹動苔蘚,仿佛古墓中的人物在詩中復活。
最后兩句"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疇昔"表明作者和孫子的游玩方式不同,但作者在文字上仍然能夠表達出過去的情感和記憶。"毫端"指的是毛筆,表示作者通過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境。"有疇昔"則表示作者在詩中能夠勾起過去的回憶,將過去的景象與現在的情境相結合。
整首詩以詩人與孫子一同游山作客的經歷為主線,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詩人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同時,通過詩人與孫子的不同游玩方式,展現了詩人對于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關注和熱愛。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將自然景色與人文情懷相結合,給人一種寧靜、愉悅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