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木櫪觀 / 作者:蘇軾 |
石壁高千尺,微蹤遠欲無。
飛檐如劍寺,?出劍門東,望上寺宇仿佛可見。
?古柏似仙都。
許子嘗高遁,行舟悔不迂。
斬蛟聞猛烈,提劍想崎嶇。
寂寞棺猶在,修崇世已愚。
隱居人不識,化去俗爭吁。
洞府煙霞遠,人間爪發枯。
飄飄乘倒景,誰復顧遺軀。
|
|
過木櫪觀解釋:
《過木櫪觀》是蘇軾的一首詩詞,描繪了詩人在游覽木櫪觀時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石壁高千尺,微蹤遠欲無。
高聳入云的石壁,高達千尺,微小的足跡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飛檐如劍寺,?出劍門東。
觀察到的飛檐形如劍尖,仿佛是一座劍門,指向東方。
望上寺宇仿佛可見,?古柏似仙都。
遠望上方的寺廟宛如近在眼前,古老的柏樹宛如仙境之都。
許子嘗高遁,行舟悔不迂。
許子曾嘗試過高飛遁逸的生活,現在只能乘舟行進,心中對于曾經的選擇感到后悔。
斬蛟聞猛烈,提劍想崎嶇。
聽說斬殺巨龍的勇猛事跡,提起劍時想到的是崎嶇曲折的道路。
寂寞棺猶在,修崇世已愚。
孤獨的棺材尚在,修道的追求顯得愚蠢。
隱居人不識,化去俗爭吁。
隱居的人不認識我,摒棄塵世的爭斗和呼喊。
洞府煙霞遠,人間爪發枯。
洞府中的煙霧和霞光遙不可及,人間的忙碌使得指甲也變得干枯。
飄飄乘倒景,誰復顧遺軀。
身體飄飄欲仙,乘著倒映的景色,但誰還會關注我的軀體。
這首詩詞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石壁、飛檐、寺廟、柏樹等元素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宏大、古老的氛圍。詩人通過觀察和思考,表達了對逝去歲月的追憶和對人生選擇的反思。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通過對高千尺的石壁和微小足跡、飛檐如劍寺和劍門東的對應、寂寞的棺材和愚蠢的修道的對比等,展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思想的起伏。整首詩詞給人一種幽遠、深沉的感覺,引發讀者對于生命的意義和追求的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