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張載(1020~1077)字子厚其先世本大梁人;歷五代不仕。至其祖復始仕真宗朝為給事中集賢院學士贈司空。父迪仕仁宗朝知涪州卒于官所;時其弟兄均幼弱不克東歸遂寄籍陜西鳳翔府橫渠鎮后世因尊為橫渠先生。 張載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死于神宗熙寧十年;論輩分為二程兄弟的表叔比康節小九歲比濂溪小三歲享年五十八歲。 張載少孤能自立志氣不群;十八歲時西夏侵中國邊境乃上書謁范仲淹欲聚眾取洮西失地以報效國家文正公一見之下即知其為可造之才乃責以:「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并贈〔中庸〕一冊要他仔細研讀。橫渠初讀其書猶未以為足后漸覺其中自有至理遂改初心專心求道。 后橫渠至京師從學者甚眾坐虎皮交椅講授〔易經〕一時傳為佳話。及與二程兄弟討論即停止講學并且誠懇地告訴他的學生說:「今有二程至深明易道吾不及也;可往師之。」其虛懷若谷有如此者。 張載三十七歲時考中了進士奉派為云巖縣縣令;施政大抵以敦本善俗為先以教育者的態度教化縣民注重孝悌每以月吉具酒食召父老高年者親為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順便探詢縣民疾苦及告以訓誡子弟之意。就任未久即政通人和民俗丕變。神宗熙寧二年(1069)由于御史中丞呂晦叔推薦升調為崇文院校書。因當時王安石執政厲行新法他不愿卷入新舊派黨爭的漩渦乃托疾歸橫渠故居一面講學一面著述以全副精神教育后輩;其抱負極大收效亦宏。 橫渠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以為這是為學求道的基本工夫。氣質變化后橫渠還勉學者必須求做圣人達到仁者的境界。他認為秦、漢以來學者最大的毛病就是「知人而不知天只求做賢人而不求做圣人」。所以他告誡學生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學必如圣人而后已」。 橫渠教學概括言之為「窮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墨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的以〔禮〕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族婚喪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禮;又論定井田、宅里、發斂、學校之法皆欲條理成書而措諸實用」。至是關中風俗乃一變而至于古。 熙寧九年(1076)呂汲公大防薦于朝認為「張載之學善發圣人之遺意……乞召還舊職訪以治體」。神宗乃詔知太常禮院與有司議禮;會有言者欲講行冠婚喪祭之禮以善俗禮官安習故常以古今異俗為說橫渠力爭不得。會有疾乃謁告以歸。中道疾作抵臨潼沐浴更衣而寢旦視之逝矣時為熙寧十年十二月。逝時囊笥蕭然明日門人在長安者奔哭致賻襚始克斂遂奉柩歸葬于涪州。翰林學士許將等言其恬于進取乞加贈恤詔賜館職半轉。嘉定十三年(1220)賜諡明公淳佑元年(1241)追封郿伯從祀學宮。清雍正二年(1724)改稱先賢父迪亦配享祠廟。 橫渠著述閎富今其存者凡〔東銘〕、〔西銘〕各一篇〔正蒙〕十七篇〔易說〕上中下三卷文集十卷〔經學理窟〕十一篇以及后人纂輯之語錄、后錄二卷〔性理拾遺〕一卷〔近思錄拾遺〕一卷〔二程書拾遺〕一卷、附錄一卷;其他佚亡不可考者諒亦不少。 由于橫渠立心要與天地同大故其工夫一刻間斷不得也一剎那放松不得如說:「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在橫渠看來要做一個君子自一身以至一日一刻皆當操存省察無少間斷然后能進。就一身而論不能無言語所言則必系合乎世道人心而后為「有教」;不能不行動而行動必須中乎規矩準繩而后為「有法」。自一日而論白天必有所事必須勤其功而始為「有為」;晚間亦不可荒廢必澄清思慮以驗「有得」。此即朝乾夕惕的意思;要一息之間道義不使去心一瞬之頃天理自覺常存。到此境界始能通天地萬物而為一體。因此他常說:「夜間自不合睡。」而其著〔正蒙〕時常夜里默坐徹曉處處置筆硯得意即書。橫渠是一個愛思想的人要在思想上組織成一大體系而思想之來有時稍縱即逝故而他想到一處便要急速將之寫下。他為學態度謹嚴因此并不是所有寫下的都是他著作中存下的;他的著作多是經苦心力索精思凝鏈而成。 橫渠本有志于政治思將儒學的理想在政事上實踐出來后以其道不行乃退而講學著述。他的著作是在日以繼夜的苦思中寫出因忘了保健身體終于以身殉道。因此在其著作中可說是投注了全副精神展示了全副性情也嘔出了全副心血。 橫渠生活簡樸其所居橫渠故地至僻陋敞衣蔬食與諸生講學貧不能自給人不堪其憂而橫渠處之益安;其門人之貧困無貲者雖糲蔬率與共之;其家童子必使灑掃應對給侍長者女子之未嫁者必使親祭祀納酒漿。嘗曰:「事親奉祭豈可使他人為之。」因事親所以盡子之道奉祭所以達己之誠此二事非別人可代為。晚歲適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惡米不鑿將舂之橫渠亟止之曰:「饑殍盈野雖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擇乎?」居恒以天下為念道見饑殍輒咨嗟對案不食者終日。 橫渠認為世人所謂勘破世俗安于貧賤者違心之論也;若計有所出力有可為才有足濟恐未肯安之。必其真知義理之可樂內重者外輕一切利欲無足以動其心乃能安乎貧賤。 橫渠認為禮義為人生之根本。世人溺于耳目口體之欲謂其可以奉身欲以奉身身已先為物屈物縱好身心先已不好。學者如惟衣食游樂是謀則其志趣品地可知。 呂與叔撰行狀推崇「橫渠氣質剛毅德盛貌嚴然與人居久而日親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雖有未喻安行而無悔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不敢以一毫及之」。后以為知言。 由于橫渠氣質剛毅故為學精思力踐進道之勇非常人所能及。又由于其氣質剛毅乃能不屈于物欲而持終如始操持不息。 王船山〔張子正蒙汪序論〕中指出:「學之興于宋也周子得二程子而道著;程子之道廣而一時之英才輻輳于其門。張子斅學關中其門人未有殆庶者;而當時鉅公耆儒如富、文、司馬諸公張子皆以素位隱居而末由相為羽翼是以其道之行曾不得與邵康節之數學相頡頏。而世之信從者寡故道之誠然者不著。」船山又說:「張子之學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圣人復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又說:「張子言無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經研幾精義存神以綱維三才貞生而安死則往圣之傳非張子其孰與歸?」對橫渠可謂推崇備至。 橫渠之學雖以門弟子未能光大師傳致其學派之傳授不著但在思想的影響上卻是無幽不燭光芒萬丈。橫渠的著作深為后儒所激賞;橫渠的思想亦為程朱所紹述。橫渠以道自任之志以天地之心為心的抱負以及民胞物與的精神尤足為后世所敬仰。橫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數語其氣勢磅礡實可傳誦千古。
張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1) (公元1020~1077)字子厚宋郿縣橫渠鎮人。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為一代大儒世稱橫渠先生。著有《西銘》、《東銘》、《正蒙》、《理窟》、《易說》等總稱《張子全書》。(2) 字孟陽晉朝安平人生卒年不詳。為聞名文學家官至中書侍郎;性閑雅博學能文著詩文多篇行世。
|